-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①端居:闲居。【小题1】联系两首诗歌,说说“远书”中会写些什么。
【小题2】诗人为什么将秋天称为“素秋”?根据你对“素”字的理解,作简要分析。
【小题3】下面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它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1】关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表露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亲友的思念。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
B.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虽能表达思君的深情,但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这样写显得有点累赘。 |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小题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小题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
B.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格调从沉郁中振起,充满哲理意味,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与友人共勉之意。 |
(1)思想感情: 。
(2)哲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
B.颔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自己被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人事的变迁,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感慨 。 |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小题1】同样写秋景,刘禹锡和马致远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小题2】请分析:“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同予者/何人 |
(1)谈笑有鸿儒 鸿(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___)
(3)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 (4)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 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说”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
B.《陋室铭》用比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爱莲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从交往人之儒雅的角度论证了陋室不陋,表现居室主人情怀高洁傲岸,不屑与平民来往。 |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谈笑有鸿儒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
③可爱者甚蕃_____
④亭亭净植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
【小题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陋室铭》:_____。
《爱莲说》:_____。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案牍:_______ (2)蕃:_______ (3)植:_______
【小题2】请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
A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B可以弹奏白色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
A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新鲜的听到了。
B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小题3】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作者用此法以物为喻,较含蓄地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其中甲段文字刘禹锡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情趣;乙段文字周敦颐借莲花传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请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①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________)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