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全诗将神话传说和眼前景物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_____的情感。【小题2】结合诗句,发挥你的想象,描述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
D.尾联展现朦胧苍茫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
C.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 |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此诗第一联中的“空”更多强调空间的虚无,有空荡之意;后一个“空”除了有空间感,还强调了_______的渺远,有空自徒然之意。两个“空”传达了诗人睹景所生______________之情。【小题2】此诗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其写法各有其妙,请结合诗句比较赏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小题2】试分析“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空”字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小题3】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小题1】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的颇具盛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时写的,全诗流露出诗人春风得意之情。 |
B.首联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景,描绘了诗人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时看到的早春山光水色。 |
C.“乱”“浅”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初春生机盎然的特点;“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
D.“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委婉含蓄地点明诗人余兴未阑,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小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小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
B.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八月飞雪苦寒、军营饯别奇寒、东门惜别惆怅、别后雪地思念四幅图景。 |
C.“愁云惨淡万里凝”中,一个“愁”字,写出诗人因友人即将归京,而自己仍然身处边塞,由此产生的落寞、凄凉之感。 |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整幅画面色彩鲜明,鲜活生动。 |
A.这首叙事诗通过卖炭翁被剥削、压迫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感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因此卖炭翁埋怨天气寒冷;诗人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
C.诗歌第二节中连用“手把”“口称”回”“叱”“牵”一连串动词,将“宫使”仗势欺人、凶残霸道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
D.诗人在结尾没有直接议论抒情,将其蕴含在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中,因此更深沉含蓄,令人深思回味。 |
(甲)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乙)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这两首诗词都是登高抒怀之作,你觉得他们所抒之怀有哪些共同之处?【小题2】乙词的下阕,提到了三国时期三个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小题3】后人评价甲诗,认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浮”二字用得极恰切,请任选一个词,赏析其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