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 西汉
- 贾谊(前200-前168)
- 司马迁(前145-前90)
- 刘向(约前77-前6)
- 其他西汉作家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小题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臣而/将四矣 | B.今齐地/方千里 |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D.此/庸夫之怒也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 B.臣之妻私臣(偏爱) |
C.臣未尝闻也(曾经) | D.今日是也。(这样) |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雎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雎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乙)陈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⑤下县。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⑤攻占。【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藉第令毋斩_____________
(2)收而攻蕲。蕲下___________
(3)是时桓楚亡在泽中_________
(4)莫敢起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小题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于 是 梁 为 会 稽 守 籍 为 裨 将 徇 下 县。
【小题4】(甲)文主要写__的过程,(乙)文主要写__________的过程。
【小题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陈胜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出自韩愈《马说》)
(乙)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①耳。夫腹下之毳②,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释)①翮(hè):羽茎,羽毛的枝柱。②毳(cuì):鸟兽的细毛。【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3)君言过矣(______)
(4)然其所恃者六翮耳(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 |
C.执策而临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 |
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 |
(2)请你结合选文说说晋平公算得上是“伯乐”吗?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於:同“于”。③卒:终于。④嗣:继承。⑤刑:处罚。⑥傅:老师。⑦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秦民大说 ②有一人徙之
【小题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B.故/外户/而不闭 |
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 |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小题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甲文中的“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
(乙)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④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⑤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⑥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习惯说》)
(注释)①蓉:刘蓉,清代文学家。②浸淫:逐渐,渐进。③踬(zhì):被绊倒。④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 ⑤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⑥窒:阻碍。【小题1】用“/”线为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
室 有 洼 经 尺 浸 淫 日 广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 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⑵ 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⑶ 顾而笑曰 (________) ⑷ 已而复然 (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小题4】甲乙两文有一个怎样的共同话题?作者表达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1)选贤与能 (2)男有分
(3)谋闭而不兴 (4)货恶其弃于地也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邹忌由“受蔽”到“清醒”过程的叙写,实际上就是对“受蔽”与“除蔽”道理的说明,是紧扣文章的中心来写的。
B.文章未尾写齐王纳谏,进谏者由多而少,一年后,由少而无,用的是夸张写法。
C.文章对邹忌的描写,不仅注重形体的细致刻画,而且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D.文章虽短,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写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4)你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分别得到什么启示?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乙)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常居雁门,备匈奴。日击数牛飨①士,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②,急入收保③,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起,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④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赵王强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四,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⑤十万人,悉勒习战⑥。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单于闻之,率众来入,李牧为奇阵,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飨(xiǎng):用酒食招待、②入盗:入侵。③收保:收拢人马物资退入营堡。“保”通“堡”。④让:责备。⑤彀者:射手.⑥悉勒习战: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已而之细柳军。(______)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______)
(3)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______)
(4)赵王强使将兵。(______)
【小题2】用“/”号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2处)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2)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小题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刻画主要人物,请各举一例具体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林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释)①受:学习。②乏绝:指缺水断粮。③急:逼近。【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思。
(1)军士吏被甲______(2)居无何______
(3)广之将兵______(4)度不中不发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B.士以此爱乐为用 |
C.念无与为乐者 | D.众服为确论 |
(1)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小题4】周亚夫和李广都称得上是“真将军”,但两文表现人物性格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各找一个角度简要说一说。
(甲)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乙)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②,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雅阴侯,指韩信。②鞅鞅:通“怏怏”,不满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上自劳军(2)介胄之士不拜(3)何为为我禽(4)如我能将几何
【小题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小题4】请结合(乙)文内容具体分析韩信的主要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