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野望
王绩①
东皋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③。
注释:①王绩,唐代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②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③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小题1】阅读全诗,说说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小题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
B.[甲]诗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
C.[乙]诗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
D.[乙]诗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野望的时间、地点及诗人的心情。“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
B.颔联与颈联承接“望”字,紧扣“薄暮”描写野望之景。颔联写动态、远景,侧重细致描绘;颈联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
C.颈联描绘牧人猎马暮归图。诗人见牧人皆有所归,而“我”却独无,恬淡自然的暮归景象反而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冷清的色彩。 |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 |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②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③供,付托。【小题1】说说颔联中“隔”的含义?
【小题2】同是写《野望》,试结合相关内容比较本诗与王绩的《野望》中的“望”有何不同?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也抒发了思亲念乡情怀。 |
B.“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是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随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
D.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的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以下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
B.诗中以“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
C.诗中借典故,直接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行船路上必能安全到达彼岸的坚定信心。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
B.“渡河”“登山”的描写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概括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的深刻感受,具有比兴作用:冰雪喻阻遏之冷酷,满山喻阻遏之严重。 |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 |
D.后两句诗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品读下列诗句,其中描写暮春景色的一句是: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
D.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孤山寺”“贾亭”交代春行路线,“初平”“低”将湖、岸、云巧妙连在一起。 |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春天的禽鸟,“几处”说明数量少,与“早莺”的“早”相照应。 |
C.颈联中的“乱”“迷”传神地写出春花的特点、游人的感受,“渐”“才”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 |
D.尾联中的“行不足”指作者因体力不支,走不到湖东尽头,只好在白沙堤旁的杨柳下歇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____,抒发了______之情。【小题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颔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 |
B.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明丽之景,阳光、绿树、芳草、沙洲,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
C.尾联以抒情作结,傍晚烟雾升腾,江面凄迷,凝眸远望,不见故乡,愁绪顿生。 |
D.本诗所写景象前后三变,先是朦胧凄迷,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神异渺茫,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