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甲诗中“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分析妙在何处。
【小题3】结合整体内容,分析乙诗中蕴含的情感。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早行
杜牧①
垂鞭信马行,数里未鸡鸣。林下带残梦,叶飞时忽惊。
霜凝孤鹤迥,月晓远山横。僮仆休辞险,时平路复平。
(注释)①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对于晚唐的时局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关切,他的许多诗歌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中,“晨起”点题“早行”,“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表明了旅客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
B.乙诗“数里未鸡鸣”紧扣标题,诗人走了数里路,还未见鸡鸣,这突出了早行时环境的清冷孤寂。 |
C.乙诗颈联采用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身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感受交融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感受。 |
D.乙诗尾联写诗人和僮仆之间的对话。当僮仆抱怨路途艰险,漫漫无际的时候,作者的回答令人深思。 |
【小题3】结合整体内容,分析乙诗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赤壁》,完成以下问题。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请从运用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折戟沉沙铁未销”一句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不平淡”之处。【小题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磨”“洗”“认”一系列动词,生动表现作者对赤壁之战旧物的高度关注。 |
B.折断的铁戟沉沙久远而未销蚀,引发作者对历史上此地发生的战争风云的感慨。 |
C.大乔、小乔深锁于孙权修建的铜雀台,暗示曹操兵败的命运,作者的假设很大胆。 |
D.这首怀古咏史之作的主题通过“小物”来体现,以小见大,委婉别致而又深刻。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名家盛赞该诗“内容深厚,引人深思”。请结合后两句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小题1】请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句所展现的情景。【小题2】名家盛赞该诗“内容深厚,引人深思”。请结合后两句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小题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____ (题材)诗。【小题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 |
B.“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来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之感。 |
C.“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的抒怀做铺垫。 |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
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题1】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小题2】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 好不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