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月夜忆舍弟》中首联的画面。(2)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均借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手足的思念之情,请你分析不同之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了怎样的情景?(2)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性?请简要分析。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一个“断”字写出了战事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
B.“月是故乡明”一句诗人通过客观描写实景,写出白露节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 |
C.第三句写弟兄离散,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概括了安史之乱人民饱受忧患丧乱之苦。 |
D.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笼罩在伤春的悲凉气氛中,行人绝迹,孤雁叫声愈显凄切。 |
B.颈联借写兄弟分散,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丧乱的普遍遭遇。 |
C.尾联进一步抒发作者内心的忧虑,战事频发,家书难通,生死难料。 |
D.整首诗结构严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由望月转人抒情,过渡自然。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小题1】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朝奏”与“夕贬”对比鲜明,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
B.颈联借景抒情,“横”“拥”描绘了贬滴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 |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
D.诗人借助空间的跨度,先回顾当初,再写当下,最后设想结局,可谓处处生悲。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②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停止夜间活动。②长:―直。【小题1】杜甫的诗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上面两首诗均写于“安史之乱”时期,都反映了_______、________等相同的社会现实。
【小题2】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常通过描写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来表现深沉的情感。请任选上面一首诗,结合相关词句对这一特点进行说明。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封”是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同时交代被贬原因。 |
B.颔联诗人坦诚心志,自己已垂垂老矣,又无辜获罪,委婉表明不愿再为朝廷办事的悲愤。 |
C.尾联照应诗题,把侄孙探望之意归结为“好收吾骨瘴江边”,沉痛而又凄凉。 |
D.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小题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小题3】在本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题1】《月夜忆舍弟》诗中的首联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小题2】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请结合诗句“月是故乡明”和“闺中只独看”分析诗人相同的“表情方法”,结合两首诗相同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分析诗人情感的深刻性。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秋边②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③。
(注释)①戍鼓:戌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②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③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报警的成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
C.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
D.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
A.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
B.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
C.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
D.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