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 隋唐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王湾(693-75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常建(708-?)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卢纶(739-799年)
- 李益(750-830)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杜牧(803-853)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其他隋唐作家
- 五代十国
- 北宋
- 南宋
- 元
- 明
- 清
- 近代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____,____的英雄气概。【小题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指( )
A.人名 | B.玉做的龙 | C.玉色的龙 | D.宝剑 |
A.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
C.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大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喷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漾漾。
(注释)①《野歌》写于作者遭谗落第之后、长安任职之前。②鸦翎羽箭: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山桑:即桑树,木质坚韧、可制弓箭。③衔芦鸿:口衔着芦苇的大雁。④麻衣:这里指寒士穿的粗布麻衣。⑤黑肥:形容衣服肮脏肥大。⑥枯荣:贱贵。指人生的得意和失意。上面两首诗虽然都出自李贺之手,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一角度,做一赏析。(2)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作者)。(2)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展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
B.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的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
D.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
B.“角声满天”从侧面表现战争的规模。 |
C.“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从正面写战争,给人以悲壮之感。 |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预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小题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小题2】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边地军中送别的诗,此诗题为送别诗,却以描写边地雪景为主。 |
B.在诗人心目中,边地苦寒,这种苦痛是很难让人忍受的。 |
C.主人客人离别虽依依难舍,但不觉其缠绵。 |
D.这首诗气势磅礴,精神昂扬,色彩鲜明,风格别致。 |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题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小题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难”字,第一个“难”指客观条件相会困难,第二个“难” 指主观感情上的难舍难分,“百花残”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
B.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笔法曲折。 |
C.“蓬山”“青鸟传信”两个典故寄托作者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
D.这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颔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①“九重天”在这里代指_______________。②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