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力的概念
- 力的作用效果
- 力的三要素
- 力的示意图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牛顿第一定律
- 惯性
- + 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 二力平衡的概念
- 平衡状态的判断
- 平衡力的辨别
-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 力与运动的关系
- 力与图象的结合
- 弹力
- 力的测量
- 重力及其方向
- 重力的大小
- 摩擦力的存在
-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甲、乙木板上分别铺有毛巾和棉布,丙木板上不铺任何材料,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现象。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让小车在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的目的是_____。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____。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实验需要控制变量。本实验中,让小车在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的目的是_____。
(2)实验可得出“阻力越小,运动速度减小得越慢”的结论,支持该结论的证据是____。
小秋为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让同一小车滑到接触面分别为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

(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运动。说明物体的运动_________力来维持(选填“需要”、“不需要”);
(4)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________。

(1)为了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时应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比较甲、乙、丙三次实验,发现阻力越小,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改变得越_________(选填“快”或“慢”);
(3)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如果水平面光滑,小车在运动时不受阻力,则小车将在水平面上运动。说明物体的运动_________力来维持(选填“需要”、“不需要”);
(4)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上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该定律_________。
A.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
B.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不能确定这个定律是否正确 |
C.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得出的 |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某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1)分别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小车三次滑行的距离如图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做________运动。
(2)完成上述实验后,他们取来一个小球和木块,将小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由静止滚下,将水平长木板上的木块由A位置撞至B位置,如图乙所示。完成后,保持木块在B位置不动,取回小球置于斜面同一位置重复上面的操作,如图丙所示。这是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在这两次实验中,________(填乙或丙)图中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更大一些。

(1)分别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下滑,小车三次滑行的距离如图所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做________运动。
(2)完成上述实验后,他们取来一个小球和木块,将小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由静止滚下,将水平长木板上的木块由A位置撞至B位置,如图乙所示。完成后,保持木块在B位置不动,取回小球置于斜面同一位置重复上面的操作,如图丙所示。这是在________相同的条件下,探究小球的动能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在这两次实验中,________(填乙或丙)图中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更大一些。
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面是三位不同时代科学家的主要观点,这三种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 B.③①② | C.②③① | D.③②① |
语馨和小娟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语馨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娟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语馨觉得小娟“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语馨和小娟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语馨和小娟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m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杠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N。让质量为30g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她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她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语馨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娟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语馨觉得小娟“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语馨和小娟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语馨和小娟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m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杠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N。让质量为30g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 A | B | C |
距压力传感器高度/m | 0.5 | 0.4 | 0.3 |
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N | 1.90 | 1.78 | 1.66 |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后,她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她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 )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 )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
研究物体运动时常利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即在暗室中采用闪光灯每隔相等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此时物体运动的位置。图是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甲、乙竖直下落时的频闪照片(每隔0.02s闪亮一次),据此记录,两球均从a下落到b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匀速运动,受到阻力大 | B.乙球用时短,受到重力大 |
C.甲球用时较长,为0.12s | D.两球频闪时间相同,均匀速运动 |
根据实验事实和一定的理论推理,揭示自然规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小车。下面有几个事实和推论:

①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短;
②如果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如果在较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长;
④在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较短;
⑤在水平平整的木板表面上,运动路程较长。
则属于事实的是______,推论中正确的次序排列为______。

①在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短;
②如果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如果在较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很长;
④在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运动路程较短;
⑤在水平平整的木板表面上,运动路程较长。
则属于事实的是______,推论中正确的次序排列为______。
为了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姜进行了如下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棉布,让同一辆小车由同一斜面上,分别从A、B、C处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不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实验重复三次。

(1)实验中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应从斜面的_____________处滑下。
(2)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小车运动状态改变最慢的是在________________表面上。
(3)实验结果能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 |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 ||||||||
材料 | 从A处下滑 | 从B处下滑 | 从C处下滑 | ||||||
毛巾 | 44 | 45 | 45 | 27 | 28 | 27 | 14 | 13 | 13 |
棉布 | 50 | 51 | 50 | 31 | 30 | 31 | 16 | 15 | 16 |
木板 | 67 | 68 | 68 | 41 | 40 | 41 | 21 | 20 | 21 |
(1)实验中要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小车应从斜面的_____________处滑下。
(2)比较实验数据发现,小车运动状态改变最慢的是在________________表面上。
(3)实验结果能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
A.物体运动需要力 |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C.牛顿第一定律 |
某同学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
B.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 |
C.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 |
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