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根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甲物质溶解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物质溶解度。
(2)4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克。
(3)从甲的溶液中获得甲物质,可采取_______________(填“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蒸发溶剂”)方法来结出晶体。

(1)20℃时,甲物质溶解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物质溶解度。
(2)4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克。
(3)从甲的溶液中获得甲物质,可采取_______________(填“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蒸发溶剂”)方法来结出晶体。
右图为晶体M(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a、b两点分别表示M物质的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或a、b间的转化方法错误的是()


A.t2℃时,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 |
B.将两份溶液温度降到t1℃时,a、b中都有晶体析出 |
C.从b→a:在b中加入M至刚好饱和 |
D.从a→b:先将a降温到t1℃,过滤后将滤液升温到t2℃ |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
(2)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
(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4)10℃时,将11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刚好饱和,则此时甲的溶解度为 克;若将烧杯内溶液升温到50℃(不考虑水的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1)P点的含义是 。
(2)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
(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甲。
(4)10℃时,将11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刚好饱和,则此时甲的溶解度为 克;若将烧杯内溶液升温到50℃(不考虑水的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
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
A.![]() | B.![]() | C.![]() | D.![]() |
食盐和味精是厨房里常用的两种调味品,这两种物质都可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哪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更强呢?小强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在两个同样的烧杯甲和乙中分别倒入50克冷水和50克热水,用天平称取食盐和味精各20克,分别倒入甲、乙烧杯中。
②用玻璃棒搅拌,使它们充分溶解后,甲烧杯中食盐还有剩余,乙烧杯中味精全部溶解。
③结论:味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小强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 。
(2)实际上平时使用的味精都含有少量的食盐,所以菜里味精放多了也会变咸。如在实验室里要把味精提炼的更纯些,你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过滤法”或“结晶法”)
①在两个同样的烧杯甲和乙中分别倒入50克冷水和50克热水,用天平称取食盐和味精各20克,分别倒入甲、乙烧杯中。
②用玻璃棒搅拌,使它们充分溶解后,甲烧杯中食盐还有剩余,乙烧杯中味精全部溶解。
③结论:味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强。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小强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 。
(2)实际上平时使用的味精都含有少量的食盐,所以菜里味精放多了也会变咸。如在实验室里要把味精提炼的更纯些,你采用的方法是 。(选填“过滤法”或“结晶法”)
纯碱(Na2CO3)属于盐,向纯碱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纯碱溶液呈碱性,其pH>7,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了一种著名的纯碱生产方法“联合制碱法”。
(1)“联合制碱法”生产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简要表示为:
① NH3+CO2+H2O==NH4HCO3
② NH4HCO3+NaCl==NaHCO3 ↓+NH4Cl
③ 2NaHCO3==Na2CO3+H2O+CO2↑
该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第②步中加入的是磨细的食盐粉。食盐磨细的目的是:_____ ______。
(3)将第②步所得滤液(NH4Cl与剩余NaCI的混合溶液)降温,NH4Cl晶体大量析出,而NaCl却仍留在了溶液中。你认为NH4Cl先结晶的原因可能是:_____ _____。
(1)“联合制碱法”生产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简要表示为:
① NH3+CO2+H2O==NH4HCO3
② NH4HCO3+NaCl==NaHCO3 ↓+NH4Cl
③ 2NaHCO3==Na2CO3+H2O+CO2↑
该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
(2)第②步中加入的是磨细的食盐粉。食盐磨细的目的是:_____ ______。
(3)将第②步所得滤液(NH4Cl与剩余NaCI的混合溶液)降温,NH4Cl晶体大量析出,而NaCl却仍留在了溶液中。你认为NH4Cl先结晶的原因可能是:_____ _____。
溶解度曲线为我们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提供了便利.请你根据右图的回答下列问题:

(1)6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图,当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提纯甲.

(1)60℃时,将8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根据图,当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通过
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

①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②要从甲物质的溶液中,把甲物质提取出来,适用于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③要把丙物质从其溶液中提取出来,适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④据图知,t温度时,乙的溶质量分数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①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②要从甲物质的溶液中,把甲物质提取出来,适用于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③要把丙物质从其溶液中提取出来,适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④据图知,t温度时,乙的溶质量分数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研究中常用图像来表示示两个量(x,y)之间的关系,以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某温度下,将少量氧化钙加入到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图甲表示整个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乙表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小阳同学根据观察和思考,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像,此图像反映了该过程中( )


A.溶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
B.溶剂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
C.溶质的溶解度与时间的关系 |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时间的关系 |
推理是科学学习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
C.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O2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