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 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 + 结晶的概念与方法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
C.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有结晶水 |
D.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
现有三种物质,它们的性质如表
常用物质分离的方法有
(1)若由Ⅰ和Ⅱ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要把它们分离,应采用 方法。
(2)若由Ⅱ和Ⅲ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要把它们分离,应采用 方法。
(3)若由Ⅰ、Ⅱ和Ⅲ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要把它们分离,不需要采用的方法是 。
物质 | 状态 | 溶于水的情况 |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
Ⅰ | 固态 | 不溶于水 | ── |
Ⅱ | 固态 | 溶于水 | 较大 |
Ⅲ | 固态 | 溶于水 | 较小 |
常用物质分离的方法有
A.过滤; | B.蒸馏; | C.蒸发结晶; | D.冷却热饱和溶液;请从上述四种方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填空: |
(2)若由Ⅱ和Ⅲ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要把它们分离,应采用 方法。
(3)若由Ⅰ、Ⅱ和Ⅲ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要把它们分离,不需要采用的方法是 。
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海水分解 |
B.日晒使海水中的氯化钠大量蒸发 |
C.海水晒盐时,氯化钠溶解度减小,所以氯化钠结晶析出 |
D.利用阳光、风力使水分蒸发,氯化钠结晶析出 |
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A的溶解度是________ g.
(2)当B中含有少量的A时,可用________ 的方法提纯

(1)t1℃时A的溶解度是
(2)当B中含有少量的A时,可用
A. (3)t2℃时,在50g水中加入40gA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丙>乙>甲 |
B.t2℃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D.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冷却其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
根据不同物质的性质,提纯物质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下面呈现的是科学课堂上“物质提纯小组竞赛”的场景。
(1)甲组抽到的题目是“从30 g NaCl和2 g KNO3的混合物种提纯NaCl”。同学们经研究认为依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可采用如图1所示的物理方法来提纯。上述两固体___(填“能”或“不能”)全部溶解,操作m的名称是__________,蒸发结晶后得到NaCl的质量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g。

甲组一位同学问道:“能否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上述溶液a中析出KNO3,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请你判断此方法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__________。

(2)乙组抽到的题目是“从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利用两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可采用如图③所示的化学方法来提纯。图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由于BaCl2溶液的用量不易控制,会使溶液b的溶质有多种情况,导致蒸发后得到的固体可能不纯。
(3)同学们对乙组方案中溶液b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BaCl2。
猜想二:NaCl。
猜想三: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经讨论,大家认为只用一种试剂就能作出判断。
各组依据上述设计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反应后溶质的确有三种情况。
(4)同学们对甲、乙两组提纯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反思评价) 大家认为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物质的提纯。用化学方法提纯还要考虑到反应物用量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拓展提升) 老师说:“合理选择试剂,用化学方法可以从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方法是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经蒸发结晶就能得到NaCl。”
(1)甲组抽到的题目是“从30 g NaCl和2 g KNO3的混合物种提纯NaCl”。同学们经研究认为依据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可采用如图1所示的物理方法来提纯。上述两固体___(填“能”或“不能”)全部溶解,操作m的名称是__________,蒸发结晶后得到NaCl的质量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0 g。

甲组一位同学问道:“能否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上述溶液a中析出KNO3,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请你判断此方法是否可行,并说出理由。__________。

(2)乙组抽到的题目是“从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利用两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可采用如图③所示的化学方法来提纯。图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由于BaCl2溶液的用量不易控制,会使溶液b的溶质有多种情况,导致蒸发后得到的固体可能不纯。
(3)同学们对乙组方案中溶液b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一:NaCl、BaCl2。
猜想二:NaCl。
猜想三:____________。
(设计方案) 经讨论,大家认为只用一种试剂就能作出判断。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b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__________ | 若看到________ | 猜想一正确 |
若无明显现象 | 猜想二正确 | |
若看到冒出气泡 | 猜想三正确 |
各组依据上述设计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反应后溶质的确有三种情况。
(4)同学们对甲、乙两组提纯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反思评价) 大家认为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都可以实现物质的提纯。用化学方法提纯还要考虑到反应物用量对提纯效果的影响。
(拓展提升) 老师说:“合理选择试剂,用化学方法可以从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中提纯NaCl,方法是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充分反应后,经蒸发结晶就能得到NaCl。”
氯化钠是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问题。
(1)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食盐,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2)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如图所示操作流程:

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_________(填序号)。
操作⑤中除用到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火柴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50 g。
①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如图),则应该怎么处理?__________。

②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
溶解度/g | 氯化钠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37.8 |
硝酸钾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0 | 138.0 |
(1)要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少量食盐,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2)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一般经过如图所示操作流程:

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_________(填序号)。

操作⑤中除用到铁架台、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火柴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50 g。
①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如图),则应该怎么处理?__________。

②经检测,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样品有杂质 | B.称量时砝码有磨损 |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 D.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
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C.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
D.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海水晒盐主要是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食盐 |
下列实验现象的预测或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甲:试管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
B.实验乙:系于细线下原来保持水平的粗铜丝经过加热、冷却后a端略下降 |
C.实验丙:放置很长一段时间后,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析出少量蓝色晶体 |
D.实验丁:出现白色沉淀且沉淀不消失,则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