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如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
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1
29.4
37.2
45.8
55.2
65
77.3
 
(1)8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50gNaCl和NH4Cl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的水,充分溶解后,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填最简整数比);
(2)60℃时,配制一定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将其降温到20℃,是否有固体析出?___(填“有”“没有”或“不确定”);
(3)   根据如表可以采用___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当前题号:1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如图中各图所表示的实验操作,哪一项可以将食盐水中的食盐结晶出来(    )
A.AB.BC.CD.D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混合物的分离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钾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降温结晶)
B.酒精和水(蒸馏)
C.糖和食盐(过滤)
D.泥沙和食盐(过滤)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表为氯化铵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氯化铵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氯化钠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A.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
C.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10℃−20℃之间
D.50℃时,100g水中加入50.0g氯化铵配成溶液,再冷却到20℃,能够析出13.2g固体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有关溶液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B.“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主要原理是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
C.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D.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可采用降温的方式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t2℃时,将甲、乙各80g分别放在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恢复到t2℃,现象如图一,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甲对应的溶解度曲线是b
B.M点表示t1℃时,甲、乙的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图一烧杯②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变成不饱和溶液
D.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t℃时,向xg KNO3不饱和溶液中,加入ag KNO3或蒸发掉bg水恢复到t℃,溶液达到饱和,据此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在t℃时,KNO3的溶解度为g
B.若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则x = 2b
C.若原不饱和溶液蒸发掉2bg 水,恢复到原温度,能析出2agKNO3
D.在t℃时所配得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氧化钙中少量的碳酸钙
加水溶解,过滤
B
鉴别Fe、CuO、C三种黑色固体粉末
滴加稀硫酸
C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加过量的稀盐酸后,再滴加硝酸银溶液
D
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提纯硝酸钾
蒸发溶剂
 
A.AB.BC.CD.D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0克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溶液的质量不变
C.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化学变化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低甲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提纯甲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如图1,一木块漂浮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如图2所示的变化,由此推出温度的改变方式为   (填“升温”或“降温”)。随上述温度的改变,硝酸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少”)。
当前题号:10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