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同学为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准备5支含有等量唾液淀粉酶溶液但PH值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小块1cm3的面包块,试管均置于37℃的水浴中,实验从将装有面包快的细玻璃管放入试管中开始计时,将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值
3
4
5
6
7
8
9
面包块消失的时间(min)
>60
58
45
21
9
25
>60
 
同学们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后,制成甲、乙两幅图,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 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______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的影响.
(2) 根据图甲,你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3) 在实验过程中,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不变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当前题号:1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的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
②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
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的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____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当前题号:2 | 题型:None | 难度:0.99
某小组从浸泡后的绿豆中提取淀粉酶溶液,以淀粉琼脂为材料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 5 片大小相同的滤纸小圆片,编为 1~5 号。将其分别在五种不同成分的溶液(各溶液成分如下表)中浸泡后取出,按如图甲所示放在盛有淀粉琼脂薄片的培养皿中,盖上盖
子。

②将培养皿置于 20℃的恒温箱中,半小时后取出,将碘液均匀滴入培养皿中,约 1 分钟后用清水缓缓冲去多余的碘液。
③实验结果:1 号、2 号和 3 号滤纸小圆片周围出现大小不等的清晰区,如图乙所示。
(1)为什么 1 号、2 号和 3 号滤纸小圆片周围会出现清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_____ (选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该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当前题号:3 | 题型:None | 难度:0.99
菠萝酸甜多汁,可口开胃,但一次食用过多容易“扎嘴”,即会造成口腔黏膜破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科查阅资料发现,是因为新鲜菠萝汁中含有一种蛋白酶,根据该信息,你推测菠萝扎嘴的原因:_____。但将菠萝烧熟做成菜后,就会变得酸甜可口,不再“扎嘴”,请你推测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_____。
当前题号:4 | 题型:填空题 | 难度:0.99
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
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
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在科学实验和生活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如果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下列描述中,先后顺序不确的是(  )
A.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酒精灯继续通氢气直至试管冷却
B.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影响的实验时,必须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分别在相应的温度下水浴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混合
C.测定空气氧气含量实验时,先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再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
D.探究天竺葵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前,必须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发芽玉米的提取液、淀粉液等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为此设计了如图所示三组探究活动。

提示:
A.发芽玉米的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
B.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遇淀粉的消化产物(麦芽糖)会产生砖红色沉淀。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如下表所示操作。
 
甲组
乙组
丙组
左试管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右试管加入提取液
1毫升
1毫升
1毫升
水浴温度
20℃
40℃
100℃
水浴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步骤二:把提取液分别倒入同一烧杯的左试管中,摇匀后在原温度下再维持5分钟。
步骤三:分别向各试管加入1毫升斐林试剂,并置于50-60℃水浴中1分钟,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甲组和乙组都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且乙组比甲组的颜色更明显,丙组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1)分析实验结果后可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乙组现象的原因是:淀粉液在_____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
(3)若在完成“步骤一”后,将丙组实验中的温度由100℃调到40℃,再继续完成“步骤二”和“步骤三”,其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7 | 题型:None | 难度:0.99
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发现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   
(2)毕希纳实验证实了________;   
(3)下列关于酶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 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 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当前题号:8 | 题型:None | 难度:0.99
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B.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d点右移
C.pH=c时,e点为0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科研小组尝试用枯草杆菌纤维素酶制剂分解秸秆制备饲料用葡萄糖添加剂,实验操作和结果如下表
pH
4
5
6
温度
15℃
25℃
15℃
25℃
15℃
25℃
加酶比例
0.2%
0.2%
0.2%
0.2%
0.2%
0.2%
反应时间
1小时
1小时
1小时
1小时
1小时
1小时
残渣比重
75%
61%
77%
54%
80%
58%
组别编号
A
B
C
D
E
F
 
(注:残渣比重指降解后残留的干物质和反应前干物质的质量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在试验所列举的条件中最适宜的组别编号为D,如果要进一步加快反应速度,还可以采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改进实验。
(3)生产中通常要对秸秆进行高温消毒后再进行酶解,某工作车间工人操作失误,加入酶制剂后再进行高温消毒。你认为消毒结束恢复常温后是否还需要重新加酶?__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0 | 题型:None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