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的能力
- 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 观察技能
- + 实验技能
- 估测
- 长度的测量
- 体积的测量
- 面积的测量
- 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 单位换算
-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 特殊测量方法
- 误差分析
- 常见实验操作
- 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 常用仪器的名称
-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 实验步骤的探究
-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 实验室的安全
- 收集、处理和发布信息的技能
-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生物的新陈代谢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 人、健康与环境
- 常见的物质
- 物质的结构
-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人类生存的地球
- 当代社会重大课题
-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并用其除铁锈,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_____元素.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 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 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 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不能确定是否含有_____元素.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 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 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先在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后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成白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值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是5m/s |
B.同学们感觉最舒适的教室温度是37℃ |
C.你手中物理试卷的宽度约为26cm |
D.人脉搏跳动的频率约为70次/秒 |
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运用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防止水分蒸发,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
B.油锅起火,最简单灭火方法是向锅内倒水 |
C.用滴管吸取试剂前,应先挤压胶头排出空气 |
D.为防止近视,连续看书一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 |
近来微信上传播所谓“塑料大米”,实际是用塑料造粒机生产出来的塑料颗粒,是塑料行业的常见工艺和制品,不是什么假大米,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某研究小组欲对某种“塑料大米”的组成进行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有C、H两种元素,大米中淀粉含C、H、O三种元素)。
(1)大米主要成分属于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为了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大米”C、H元素的含量,那么该小组成员应该在装置A与B之间正确连接:A→②→③→①→_____→B(提示:发生装置A导出的气体中混有CO2和水蒸气,装置①②③可重复使用;

(3)B装置中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最后连接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1)大米主要成分属于_____(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为了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大米”C、H元素的含量,那么该小组成员应该在装置A与B之间正确连接:A→②→③→①→_____→B(提示:发生装置A导出的气体中混有CO2和水蒸气,装置①②③可重复使用;

(3)B装置中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最后连接B装置的作用是_____。
如图是小明同学测量的一木块,该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cm。学习小组的其他五位同学测量另一物体长度时,结果分别为7.57cm、7.57cm、7.55cm、7.73cm、7.55c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________cm。 

小华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工程车的车斗慢慢倾斜到一定程度时,车斗中的石料就沿车斗斜面滑落下来(如下左图所示)。小华想,车斗中的石料如果减少些,要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是否可以减小些?
于是小华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先把长木板放在水乎桌面上,将质量为100克带有钩码槽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如图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三个50克的钩码,将木板的右端慢慢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木块开始下滑,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h=20厘米。
②第二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两个50克的钩码,第三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人一个50克的钩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
(1)请你帮小华同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________
(2)小华发现三次实验中,木块开始下滑时木板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那么车斗中的石料能刚好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可能与石料和车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将一块棉布、一块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把放有一个50克钩码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慢慢抬高木板的右端直到木块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分别为24厘米和30厘米。
根据小华和小明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3)根据以上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其他类似的疑惑,比如“为什么道路桥梁的引桥要做到一定长度?”“为什么________?”等
于是小华到实验室进行探究,先把长木板放在水乎桌面上,将质量为100克带有钩码槽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如图所示。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①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三个50克的钩码,将木板的右端慢慢抬高到一定高度时,木块开始下滑,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h=20厘米。
②第二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入两个50克的钩码,第三次在木块的钩码槽中放人一个50克的钩码,分别重复上述实验。
(1)请你帮小华同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________
(2)小华发现三次实验中,木块开始下滑时木板的倾斜程度是一样的。那么车斗中的石料能刚好滑落下来,车斗的倾斜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小明认为可能与石料和车斗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将一块棉布、一块毛巾分别铺在长木板上,把放有一个50克钩码的木块放在长木板的A处,慢慢抬高木板的右端直到木块开始下滑;测量并记录右端被抬升的高度分别为24厘米和30厘米。
根据小华和小明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
(3)根据以上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解答其他类似的疑惑,比如“为什么道路桥梁的引桥要做到一定长度?”“为什么________?”等
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请根据图示填空。

(1)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物体的长度是__cm 。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
(3)图丙中,量筒的量程是__mL,小石块的体积为__cm3。

(1)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__,物体的长度是__cm 。
(2)图乙是常用的体温计,它是根据液体__的原理制成的,此时指示的温度是__℃。
(3)图丙中,量筒的量程是__mL,小石块的体积为__cm3。
体温计水银面指在37.5℃上,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量出生病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为38.5℃,第三次为38.5℃则()
A.只有第一、二次正确 |
B.第三次肯定正确,第一、二次也可能正确 |
C.只有第一、三次正确 |
D.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一、三次也可能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