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词上片怀古抒情的脉络。
【小题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内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泥溪(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笑窝:同“笑涡”。②齐:(jì)调和味道。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缘”是沿着的意思,一方面写出沙路沿着江边蜿蜒、忽隐忽现的景象,另一方面准确地表现出诗人在轿中向外眺望,外界景物一一展现于眼前的情形。
B.“斜阳塞轿明”中“斜阳”点明时间已近黄昏,“塞”字化虚为实,与“明”相反相成,本来塞满了应该是黑暗的,但由于塞的是阳光,反而显得更加明亮,整体巧妙新奇。
C.颔联“轻”“浅”二字极妙。“浅”字写晚花酣晕淡淡,“轻”字描绘平水波纹之细,再著一“笑”字,仿佛姑娘们轻轻的笑语在随波荡漾。这两字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
D.颈联“屡问程”含义丰富,全诗给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诗人因为贪看泥溪美景,不时在树荫下停驻欣赏,误了赶路;二是因为夕阳已经西下,天色昏暗。
E.尾联中诗人却说饼胜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合理,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心理。这首小诗题材平凡,手法典雅,诗味浓郁。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秦楼月

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向子諲就生活在这个时期。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
B.“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表达了词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
C.子归啼血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归》:“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此处为引用。
D.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
E.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的景象,词人吟咏节序变化,意在抒发伤春伤别情怀。
【小题2】“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几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情感内涵并对向词的情感加以鉴赏。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热五首(其一)
宋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鎔,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注:戴复古(16717-?)7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 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
B.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
C.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 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 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
D.“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
E. 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
【小题2】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推千里伴君行?晚山眉祥翠,秋水镜般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钟鼎”代指官场,“山林”代指民间,上阕首句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梦幻般的感觉。
B.上阕后两句是在规劝好友祐之即使仕途遇到了挫折,如果有好心态,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
C.下阕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风雨夜对床无拘无朿畅谈的快乐时光,温馨中含有几多惬意自在。
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和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E. 下阕写送别,虚实结合,先虚写往日二人相聚时的场景,后实写二人分别时眼前景色的秀丽美好。
【小题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没有传统送别诗的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喜小题。
踏莎行•山居
宋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小题1】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E.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小题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成

[宋]萧立之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晴放纸鸢。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作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慳:缺少,没有。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眼”是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句子,是诗词的主旨所在。第一首诗的“诗眼”是第三句。
B.《偶成》的前两句是委婉的讽刺,而第三句直接表明态度:城里人怎么能知道雨对农耕的好处?
C.《偶成》的第四句表达的是城中游人因天气不放晴而不能放风筝的遗憾之情。
D.“一枝一叶总关情“用语双关,此“情”不仅指郑板桥画竹所用之情,也指对百姓的点滴生活的关注之情。
E.两首诗都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但萧立之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从第三句的反问句“岂识”即可看出。
【小题2】请概括两首诗主旨的异同。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行”二句感叹江山已改,亲朋白头,表达了一种人生老去、报国无门的哀愁。
B.“归休去”三句表面说不必等到封侯才可归隐,实则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
C.“出处”本指出仕与隐处,词人此处以浮云做比,写出了自己仕途屡经沉浮的经历。
D.“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小题2】“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都是写愁的名句,请分析其异同。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暮春三首 (其一)
朱淑真
才过清明春意残,落花飞絮便相关。
衔泥燕子时来去,酿蜜蜂儿自往还。
风静窗前榆叶闹,雨余墙角藓苔斑。
绿槐高柳浓阴合,深院人眠白昼闲。
【注释】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诗人。
【小题1】结句“闲”字含义丰富,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2】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漏声断、月斜窗纸”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E.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小题2】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