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2】本诗颈联历来为人们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为一首七言律诗,景物描写自然清丽。可以说,诗人正是被竹轩景色深深吸引,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
B.诗歌第一句点明竹轩的位置是面对柴门的,风儿卷来,自然吹开了柴门。 |
C.诗歌第二句“狭径初成”说明小路是刚刚开辟的,在这条小路的对面诗人栽上了许多竹子。 |
D.诗歌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轩中生活的闲适,虽无一“竹”字,“竹”却无处不在。 |
E.竹轩环境清幽,诗人在此过着隐逸的生活,无人打扰,甚是逍遥自在。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请简要分析词人在下片流露出来的矛盾心理。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①
辛弃疾
西崦②斜阳,东江流水,物华不为人留。铮然一叶,天下已知秋。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③。君知我,从来雅意,未老已沧州。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
(注)①南宋淳熙八年,力主抗金的辛弃疾被弹劾,谪居信州上饶,后又迁居铅山瓢泉,此词作于迁居铅山瓢泉之初。②西崦(yān):西方的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古人常以此为日没之处。③“骑鹤扬州”意为万事称心如意。【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西崦斜阳,东江流水”两句实写铅山瓢泉的美景,给人以江山如画的美妙感受。 |
B.“铮然”一词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用枯叶落地时的响声衬托出秋天的萧瑟寂静。 |
C.“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表达了词人对“骑鹤扬州”的羡慕之情。 |
D.上片结尾一句表面上写词人素有归隐之趣,而今如愿以偿,实则是词人悲愤心情的写照。 |
E.标题点明了这是一首用来唱和的诗词,唱和诗是古代诗人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宋.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 整整③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断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④。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⑤。
[注]①词人罢取闲居上饶已五年有余,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 旧俗,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③整整:人名,是辛弃疾家中婢女,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④借问:询问(花期)。⑤无凭准:靠不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词的下片,承上片之末“恨”字而来,写作者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
【小题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言外有多少哀怨,多少疑惧”。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宋.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 整整③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断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④。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⑤。
[注]①词人罢取闲居上饶已五年有余,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驾崩,孝宗即位。②椒盘: 旧俗,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③整整:人名,是辛弃疾家中婢女,词中以之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④借问:询问(花期)。⑤无凭准:靠不住。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戊申”是千支纪年,“元日”指每年的立春之日,“席间作"指在宴席中写了首词。 |
B.“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场场面,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
C.词的上片,感情丰富,既写了词人节日热闹之喜,也写了词人往事不堪回首之悲。 |
D.“今岁花期消息定”,“花期”暗指作者时时盼望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 |
【小题2】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言外有多少哀怨,多少疑惧”。请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寄仲高①
(宋)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作者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夜不能寐的愁绪,抒发了故土难回的无奈。
【小题2】“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渔家傲·寄仲高①
(宋)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前两句一问一答,写故乡遥远,为全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定下伤感的基调。 |
B.第三句写词人在空白的纸上写满家书,表达了词人对家人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
C.“寄语”两句借流水表达怀人之情,表明自己用不了多少天便要乘舟去寻兄弟。 |
D.“真老”一词写出了万里飘泊、年华老大的慨叹,情感悲伤低回,语言风格凄婉。 |
【小题2】“书回已是明年事”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的表达特色。
(3)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的表达特色。
(3)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冋答问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碗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晚年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赋闲江西时所作。雨岩: 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 丽岩中的一块巨石,篇末“石龙”即指此石。②畹(wǎn): 古时30 亩为一畹。③湘累(léi): 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投湖南汨罗江而死,故称“湘累”
(1)上阕“芳菲兰佩好”、“自怨蛾眉巧”这两个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说明。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碗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本词为辛弃疾晚年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赋闲江西时所作。雨岩: 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 丽岩中的一块巨石,篇末“石龙”即指此石。②畹(wǎn): 古时30 亩为一畹。③湘累(léi): 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投湖南汨罗江而死,故称“湘累”
(1)上阕“芳菲兰佩好”、“自怨蛾眉巧”这两个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本诗多处化用前人语词,如“挑灯看剑”“空好音”“梧桐雨”等处,用得妥帖自然。
【小题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
B.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
C.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实景,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虚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
D.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
【小题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①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满腹才华,从容应对朝中大臣的形象。 |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与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有异曲同工之处。 |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慷慨豪迈却又怀才不遇的故友形象。 |
E.本诗整体风格豪迈雄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盾牌上的把手。②无功级:古代杀敌以首级的数目记功,故称功级。汉代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词上下片均从正面着笔,上片写过去,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风格掩抑沉郁,运用对比手法,极富感染力。
【小题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盾牌上的把手。②无功级:古代杀敌以首级的数目记功,故称功级。汉代李广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是倒装句,按正常句序,应为“记当日金甲雕戈,初立辕门”,倒装突出了“金甲雕戈”的雄姿。 |
B.“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显示出当时军事的紧急和词人的才气纵横。 |
C.“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气,溢于言表。 |
D.“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作者借《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之言以说己心更是满腹牢骚,一腔激愤。 |
【小题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