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
(1)如何理解开篇的“老来曾识渊明”?
(2)结合全词的内容说说词人借“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
(1)如何理解开篇的“老来曾识渊明”?
(2)结合全词的内容说说词人借“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敌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E. 下片开首三句写词人与友人短暂相会之后就匆匆离别,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敌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万里扁舟”一句属于实写,通过写空间距离的遥远,说明了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
B.词中的“五年”和“三至”形成对比,“喜”“忧”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相逢后内心的感受。 |
C.“不药身轻”照应上片“问疾”,是说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但由于故人相会,身心顿觉轻松,精气神十足。 |
D.该词结尾“绿蓑”一句与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胡邦衡①赴新州贬所(其一)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②虎豹闲。
百辟③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上书反对议和,请斩秦桧,被贬新州(今广东新兴)。②清都:古代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此指皇宫。③百辟:朝中百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堕”是“坠落”,“高”是“高出”,对比鲜明,突出了胡铨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送胡邦衡①赴新州贬所(其一)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②虎豹闲。
百辟③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上书反对议和,请斩秦桧,被贬新州(今广东新兴)。②清都:古代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此指皇宫。③百辟:朝中百官。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起句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直叙其事,说胡铨写好奏章送达帝前。 |
B.诗人用“虎豹”比喻看守皇宫的侍卫,暗示戒备森严,说明胡铨的上书凶多吉少。 |
C.颔联写胡铨奏章上达朝廷后,引起百官震动,批评了朝臣的软弱无能与明哲保身。 |
D.颈联实写胡铨名高北斗却身处南州瘴海的境遇,表现出作者胸中的无限郁勃之气。 |
【小题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一 枝 春
除 夕
[宋]杨缵
竹爆惊春,竞喧填①、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②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注①喧填:即“喧阗”,哄闹声。②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此指作者自己。
【小题1】这首词描绘了“过年”时辞旧迎新的情景,让我们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题2】宋代歌咏除夕的诗词很多,但被公认为佳作者甚少。此词能被称道,在于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气氛。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一 枝 春
除 夕
[宋]杨缵
竹爆惊春,竞喧填①、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②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注①喧填:即“喧阗”,哄闹声。②刘郎:唐代诗人刘禹锡,此指作者自己。
【小题1】这首词描绘了“过年”时辞旧迎新的情景,让我们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题2】宋代歌咏除夕的诗词很多,但被公认为佳作者甚少。此词能被称道,在于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除夕的热闹气氛。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chán)云僽(zhòu)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
②僝:折磨。倦:指屡次。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借眼前之景,以物喻人,通过写梅月虽屡遭折磨,却始终未改其高洁品质,抒发了词人信念坚定、不改初衷的情怀。
【小题3】【小题4】“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的“瘦”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chán)云僽(zhòu)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
②僝:折磨。倦:指屡次。
【小题1】【小题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用寥寥数笔点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韵、暗香芳魂,描绘出月亮的清辉,创造了一个清幽美好的境界。 |
B.“一夜相思”极言相思之浓,突出词人对友人的挂念。“相思”是此词意脉,相思不得,故梦;梦不得,故千里寻人,遥致情怀。 |
C.“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咏月与梅。上句写月色皎洁,照得窗前如同白昼;下句将月、梅、情三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 |
D.“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两句蕴含丰富,“清”在这里指梅花的清香;“千里人长久”暗写词人对远方友人的祝愿和相思。 |
【小题3】【小题4】“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的“瘦”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小题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这首词上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阴湿;而下阕则写赏月不得, 用拟人手法写出酒杯和歌声的淡定反衬自己的忧愁。
【小题2】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小题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忆”字点明是回忆从前,“中秋”扣题,同时点明时间,“丹桂”和第二、三句的“花” “月”意象写出了环境:皓月当空,桂花飘香。 |
B.“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与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杯中无酒、身边无人的无奈。 |
C.“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 一样,只不过云、雨却打湿了纱窗。 |
D.“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 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
【小题2】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不 知 诗 病 何 由 能 诗 不 观 诗 法 何 由 知 病 人 非 李 杜 安 能 径 诣 圣 处 吾 党 盍 相 与 懋 之。
【小题2】《诗人玉屑》是一本____ 集,选文中提到的“白石”就是南宋著名词人____ (填人名)。
【小题3】这段序言里包含着序作者对诗歌创作者什么样的期望?用自己的话概括。
方今海内诗人林立,是书既行,皆得灵方,取宝囊玉屑之饭,瀹之以冰瓯雪盌,荐之以菊英兰露,吾知其换骨而仙也必矣。白石云: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人非李杜安能径诣圣处吾党盍相与懋之。君名庆之,字醇甫,有才而不屑科第,惟种菊千丛,日与骚人佚士,觞咏于其间。阁学游公受斋先生,尝赋诗嘉之,有“种菊幽探计何早,想应苦吟被花恼”之句,视其所好事,以知其人焉。
(选自《诗人玉屑》序)
【小题1】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不 知 诗 病 何 由 能 诗 不 观 诗 法 何 由 知 病 人 非 李 杜 安 能 径 诣 圣 处 吾 党 盍 相 与 懋 之。
【小题2】《诗人玉屑》是一本
【小题3】这段序言里包含着序作者对诗歌创作者什么样的期望?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2)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词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2)词的下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小题2】下片运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①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②、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③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④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刘克(1187-1269)南宋末年豪放派词人,因咏诗讥刺时政遭权臣忌恨,病废十年。②陌头:襄着头巾,③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④把似:假如。【小题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四句点明时节。石榴花开于五月中,后三句创写出端午节的气候特点。 |
B.“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借此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 |
C.在生龙活虎,竞相争渡的少年面前,作者也流露出老当益壮、不甘人后的豪情。 |
D.“谁信”是反问,意为不信。作者认为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
E.作者在上片描绘端午节热闹的场景,风物,是为了表达人在节日的快乐之情。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小题2】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
【小题2】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