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注)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靖康之变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曾为太和主簿,后居家三十三年。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谥文节。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的坚定。 |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
鹧鸪天
[南宋]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①渡江初。燕兵夜娖②银胡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⑤种树书。
【注】①锦襜突骑:指锦衣快马。②娖(chuà):整顿,整饬。③胡

【小题1】请结合上片的具体词句,概括辛弃疾的形象特点。
【小题2】本词下片所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下片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分条简析。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净胡沙③!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窗”两句,以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
B.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
C.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肠之美。 |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
E.“拚却鬓双华”一句,意为诗人要通过毕生的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
村居书喜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
B.颔联从嗅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
C.“袭”字运用比喻,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
D.“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
E.全诗情感复杂,虽以“喜”为主,但也穿插着诗人贫困潦倒、年老体弱的哀痛。 |
宴西楼①
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汙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 |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 |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 |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 |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 |
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 |
D.最后一联中“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
【小题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松膏酿制的酒。【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词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
D.上片写了清朗幽静的山居之景,下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词中有画,情景交融。 |
E.这首词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辞意兼美,而且十分典雅,含蓄蕴藉。 |
梅花绝句·其二
(南宋)陆游①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山中见梅
(南宋)戴复古②
踏破溪边一径苔,好山好竹少人来。
有梅花处惜无酒,三嗅清香当一杯。
[注]①陆游,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力主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②戴复古,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一生不仕,浪游江湖。
【小题1】陆游《梅花绝句》一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小题2】同是写梅花,以上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小题1】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说出理由。(4分)
【小题2】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4分)
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
(宋)辛弃疾
苍壁初开,传闻过实,客有来观者,意其如积翠、清风、岩石、玲珑之胜。既见之,乃独为是突兀而止也,大笑而去。主人下一转语,为苍壁解嘲。
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相知惟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扬雄。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子贡,自欲学周公。
(注)①苍壁;石头做的假山状的影壁。②泰华:泰山和华山,③高山:指苍壁。④倩,请。⑤从人贤子贡:从人,弟子,学生;子贡,孔子的弟子,孔子有的弟子无法了解孔子,反而觉得子贡贤于孔子,【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前两句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我”家的苍壁虽小,却有着上摩青天的志向。 |
B.第三句表面上是说只有主人才真正了解苍壁,实际是说只有皇帝才了解自己。 |
C.下阕第一句是说,上天造就苍壁谁能料想,暗喻自己虽有才,但生不逢时。 |
D.下阕第二句借扬雄自比,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
E.末尾三句借孔子和子贡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处境艰难,但绝不会放弃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