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汉宫春·立春日
[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①。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②?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春幡:古时风俗,每逢立春,剪彩绸为花、燕等状,插于妇女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曰春幡,也名彩胜。②解连环:《战囯策·齐策》记载,秦昭王遣使齐国,送上玉连环—串,请齐人解环。群臣莫解。齐后以椎击破之,曰:“环解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美人头上幡”“年时燕子”“东风”这些意象传达出了“春已归来”的讯息。 |
B.词中提到的“燕子”亦即欧阳修在《春日帖子》里提到的“共喜钗头燕已来”中的“燕”。 |
C.“生怕”二字表达作者怕见花开花又落,失地却不能收复,自己有家难回的惆怅之情。 |
D.此词上片突出立春时节的景物,下片情景交融,着重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 |
生查子
周紫芝
春寒入翠帷,月淡云来去。
院落半晴天,风撼梨花树。
人醉掩金铺,闲倚秋千柱。
满眼是相思,无说相思处。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写室内气氛和室外景象,而“风”则是把室内的情和室外的景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
B.春寒入帷是室内气氛的描写,也是翠帷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因春寒的袭入使翠帷人芳心自警,惹起了春愁。 |
C.下片首句承上片因“春寒入翠帷“而生的孤寂之感和因“风撼梨花树”所起的时节哀愁,描写“人醉”的情景。 |
D.寒食清明之夜,天色既不开朗,梨花又复飘零,人则深闺独醉,一任秋千闲挂,种种景象、行动,都表现出翠帷人的内心淡淡的忧虑。 |
【小题2】简要赏析“闲倚秋千柱”的原因。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请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两句。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枕上作①
陆 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这时陆游七十五岁,被罢官闲居家中已十几年。②郑虔:唐玄宗时士人,文才很高,其诗、书、画被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嗜酒如命。【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辈流”指以恢复万里关河相期许的朋友,“死尽中朝”可见诗人心中仍关心朝事。 |
B.诗人的夙愿因朋辈的殒折和年华的流逝而日益渺茫,因此有“孤枕梦”之语。 |
C.“清愁”因梦醒后的秋风秋雨而生,“清愁”之情与“清秋”之景交融,情景相生。 |
D.诗歌由“卧”而“梦”再到“醒”,脉络分明,“吴笺着句”照应“作”,结构严谨。 |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
周 密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②。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注)①周密的友人陈君衡被元王朝征召,将要前往大都赴任,周密作此词为他送行。周密在宋亡以后隐居不仕。②方回:贺铸的字。词人在此处以贺铸自比。【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以豪放的笔调描绘出送别时凄凉、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
B.“茸帽风欹”写友人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志得意满的神气。 |
C.下阕前三句阔大而凄清的景象与上阕中“叠鼓清笳”的欢快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
D.这首词中词人既写了眼前的实景,也写了想象中的虚景,虚实相合,深沉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复杂难言的思想感情。 |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②?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③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盾鼻,盾牌上的把手。②无功级:古代杀敌以首级的数目记功,故称功级。汉代李广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却始终不得封侯。③榆塞:边防要地。【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记当日”点明这里所写的是对往事的回忆,“金甲雅戈”形容武装的华丽。 |
B.“磨盾必,一挥千纸,龙蛇犹湿”,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起草军事文书,运笔如飞,挥洒之间,千纸立就,显示出当时军情的紧急和词人的才气纵横。 |
C.“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作者以李广自况,悲愤地质问:有谁对这种不平之事表示同情呢?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
D.这首词上下片均从下面着笔,上片写过去,风格豪迈雄健;下片写今日,风格掩抑沉郁,上下片对比,极富感染力。 |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贺新郎·兵后寓吴①
(南宋)蒋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②。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③囊毛锥④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注)①公元1275年冬,元兵占领了词人的家乡及常州、苏州一带。次年春,又攻占临安。这首词作于1276年秋,词人流寓吴门(苏州)一带。②阜:土山。③枵(xiāo):空。④毛锥:泛称笔。
【小题1】下阕“叹浮云”一句中的“浮云”“苍狗”意味着________;“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一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小题2】这首词上阕的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官舍悄”写馆舍四周万籁俱寂,渲染悲凉氛围;“坐到月西斜”写作者夜不能寐,望月思家。 |
B.“永夜角声悲自语”以动衬静,写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感受。 |
C.“客心愁破正思家”中的“家”不指自己的小“家”。 |
D.“南北各天涯”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因路途遥远而显得更加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