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米。 |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
D.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①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③,声声歌。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④,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⑤,金瓯缺。
(注)①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途中,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②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③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④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⑤天家:此处指帝王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起首几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夫人等后妃被掳掠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心情。 |
C.上阙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灭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
D.“昭阳”“铜雀”代指宫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
【小题3】这首词的写景与《沁园春·长沙》的写景有什么不同?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砚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水龙吟(注)
辛弃疾
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上林高选,匆匆又换,紫云衣润。几许春风,朝薰幕染,为花忙损。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
拟情流莺说与,记荣华,易消难整。人间得意,千红百紫,转头春尽。白发怜君,儒冠曾误,平生官冷。算风流未减,年年醉里,把花枝问。
(注)本词为咏范南伯家文官花。文官花,又名锦带花,海仙花。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倚栏”写凭倚画栏观赏文官花,初看碧绿,转眼变为朱红色,而白色花苞也不经意地褪了色。 |
B.词作前两句写了白、绿、红三色,而“上林”三句则写了一种紫色,意象一疏一密,相得益彰。 |
C.“几许”三句探寻文官花颜色多变的原因,通过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为了文官花辛勤忙碌的情态。 |
D.“笑旧家”三句,拿桃李与文官花做对比,桃李虽“东涂西抹”,强作艳丽,也不及文官花的风韵。 |
生查子
(宋)经孝祥
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
杯延①玉漏迟,烛怕金刀剪。明月忽飞来,花影和帘卷。
(注)延:嫌。
【小题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远山眉黛横,媚柳开青眼”两句变代了女主人公的外貌特点,从韦庄的“一双愁黛远山眉,不忍更思惟”可知远山眉往往含有愁情。 |
B.“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阵阵寒气袭入了女主人公的住处,直接写出了女子独处深闺的无聊和內心的寂寞。 |
C.“明月忽飞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月亮如天外飞来,在女子深居寂寞之际,忽然拨云而出。 |
D.“花影和帘卷”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将帘幕和照在帘幕上的花影一同卷起来的情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来表达出女子想要看月的心理。 |
【小题2】“杯延玉漏迟,烛怕金刀剪”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小题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
【小题2】词的下阕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观月记
张孝祥①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②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③,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炫,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④,虽示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简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因力主北伐,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诬陷。官到湖北路安抚使。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3卷。存词200余首。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安抚使任上被免职。他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②蕲:通“祈”,求。③沙当洞庭、青草之中: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④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之宫:即月宫。
(阅读指要)中秋观赏月亮,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赏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金沙堆由黄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美妙神奇无比。作者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光、色交织的图画,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颇具特色。文中提出的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篇短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甚是相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观中秋之月,临不胜(__________) (2)临水之观,宜独往(__________)
(3)尽却童隶而登焉(__________) (4)于是为备(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观”与“观中秋之月,临水胜”句中“观”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A.盖有之矣 | B.今余之游金沙滩 |
C.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 | D.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小题5】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苦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字,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小题1】辛弃疾,字______________,陆游,字______________二人都是______________派词人。
【小题2】二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小题3】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意,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
D.本词上片抒离别情含蓄婉转;下片写自己的生活状态和追求,情感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