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下阕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下列关于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词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
B.词按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按创作风格可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
C.词牌指词调名和词格式的名称,词题体现词的主要内容。一首词可以词牌、词题都有,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 |
D.豪放派词风宏大雄浑,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词风清丽含蓄,代表词人有温庭筠、柳永、李清照等。 |
A.词的上片是写景抒情,作者用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等一系列自然景物,来衬托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
B.在上片中,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来的宝剑,一是拍遍亭上的栏杆。 |
C.词的下片着重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
D.下片中几个典故表达的意思是: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大志,那就回到故乡去“求田问舍”,隐居田园。 |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殆:死,指遇难 |
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意:料想,预料 |
C.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许:同意,许可 |
D.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先前 |
A.予之生也幸 / 复高祖之业 |
B.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
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 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
D.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 敢以烦执事 |
A.这段文章一开始便满含自责,文天祥觉得作为人臣人子,在国难当头之时,自己既不能尽忠,也不能尽孝。 |
B.文中表达对“义”的理解表达了两层含义:在无法解救国难之时,以身殉国,这是义的表现;隐忍南归,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去“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这也是义的表现。 |
C.这段文章以记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感情色彩非常浓烈,以慷慨激昂的言辞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 |
D.文章从正面阐述了文天祥的报国心愿,表现了他作为正直人士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 |
(1)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2)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葬,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指南录后序》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言行 |
B.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悲痛 |
C.慷慨得志之徒 慷慨:大方 |
D.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纾:解除 |
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B.周公之被逮 独五人之皦皦 |
C.归而求救国之策 缇骑按剑而前 |
D.以资政殿学士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霜天晓角
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外、几丝碧。望极,连翠陌,兰桡①双桨急。欲访莫愁②何处,旗亭在、画桥侧③。
(注]①兰桡(ráo):小舟的美称。②莫愁:中国民间传说,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这里泛指歌女。③暗用唐“旗亭画壁”的故事,抒写词人赏春游春时的怡情逸致。【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学样式。一般而言,词都是有词牌和题目的,在这首词中,“霜天晓角”就是这首词的词牌。 |
B.“春水和云湿”句用“湿”字写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从而达到一种视觉、触觉、感觉瞬间沟通的感官效果。 |
C.过片“望极”二字在结构上起到过渡的作用既联结上片,又带起下意同时在空间上作了延伸。 |
D.这首词采用了描写、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同时语言清新明白,收到了委婉含蓄、言简意丰、格调高雅的艺术效果。 |
德佑二年岁旦二首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诗歌鉴赏)这两首诗写在元兵攻占苏州之时,那时作者正在苏州。德祐是宋恭帝的年号,作诗时宋恭帝还在临安(不久临安沦陷)。他在这两首诗中抒写了国土沦陷后心中的悲痛和未能为国尽责的怅恨,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国土沦陷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一介文弱书生,何以报国?“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并不只是徒唤奈何之叹,也并不仅是无力报国的惭愧和遗憾。他以他手中的笔,抒写他的情感、信念和气节,为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
B.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收复失地的远大梦想。 |
C.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
D.其二“此地暂胡马”意思是元军并不想长期占领苏州城,只是暂时驻军。 |
E.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注]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此为词人晚年闲居瓢泉之作。词人后被起用,到多地任职,并于镇江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西江月”为词牌名,词牌不仅规定了词的格式,也决定了词的内容。“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是标题。 |
B.“万事”一句,言往事如烟,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深重,山河碎、志不达,峥嵘岁月,挥之不去。 |
C.“百年”一句,以入秋就早早凋零的蒲柳来自比,告知孩子们自己已步入人生之秋,体质渐弱。既为实情,也是自伤。 |
D.“早趁”两句,谓诸多家事,如及时催租纳税、计划开支等,现都一并交付儿辈,紧扣标题,突显主旨。 |
E.这首示儿词以家事人文,朴实自然,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平和达观,超然物外。 |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元年,张孝祥出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被谗,落职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词。
【小题1】(小题1)请简要赏析“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
【小题2】(小题2)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楓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