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踏莎行·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 这首词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表现出词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踏莎行·山居
张 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①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词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冷孤寂的山居之景,词中有画,情景交融。 |
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用真”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词人四十三年前南下归来的经历之外,全属用典。有人认为辛弃疾“掉书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小题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小题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
(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出境窘迫之人。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云“生子当如孙仲谋”。【小题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
【小题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鉴赏古代诗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词作的下片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一剪梅
[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的好友。②束缊(yùn):把乱麻捆起来,做成照明的火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束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
B.“天寒路滑马蹄僵”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
C.“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
D.“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词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小题2】词人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②拂西风,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官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玉节征鞍”、旌旗、“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
D.“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先写“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热闹两个场景放在一起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这首诗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这首诗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下列问题。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①咫尺:此处喻春天的短暂。
喜迁莺·燕归来
(宋)仇远
三叠曲,四愁诗,心事少人知。西风未老燕迟归,巢冷半干泥。
流红句,回文字,除燕知,谁能记。一声却到画楼西,云压小鸿低。
简析两首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①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①咫尺:此处喻春天的短暂。
喜迁莺·燕归来
(宋)仇远
三叠曲,四愁诗,心事少人知。西风未老燕迟归,巢冷半干泥。
流红句,回文字,除燕知,谁能记。一声却到画楼西,云压小鸿低。
简析两首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请结合全词,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请结合全词,赏析“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