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冥冥寒食雨
刘一止①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刺促②,老气尚轮囷③。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②刺促:奔走忙碌。③轮囷:原意为“盘绕屈曲的样子”,此处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冥冥”即指昏暗不明,首句点名天气、节令,更是为了营造氛围。 |
B.寒食在清明节后一天或两天,此节禁烟火,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 |
C.颔联拟人,“争”字写出山泉猛涨之势,“傍”字状出寒雨中花瑟瑟发抖之态。 |
D.诗歌语言浅切明畅、工致典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艺术性强。 |
小重山
[宋]吴淑姬
谢了荼蘼①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荼蘼(túmí):又名酴醾、悬钩子蔷薇。落叶或半常绿蔓生灌木。【小题1】从上片看,“庭槐影碎被风揉”一句运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营造了一种_________的氛围。
【小题2】南宋黄昇评论说:“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佳处不减李易安(李清照)”请结合李清照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简析作者表达的“愁”情。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①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②,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小题1】词的上阕主要写景,旨在营造出一种凄寒的氛围,试分析词人是从哪些角度表现这种凄寒之感的?
【小题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烛影摇红 上元有怀
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①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②。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谩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奉宸:侍奉皇上。②蓬壶阆苑:神仙所居之地。
【小题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用“瑶池”“玉殿”“蓬壶”等意象描写人间帝王对得道成仙的向往与追求。 |
B.“五云深处”三句通过对烛光、音乐等的描写,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
C.过片两句由回忆转入对人世的慨叹。“驰隙”“恍如一瞬”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
D.“今宵谁念泣孤臣”,“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词人难遇知音、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
【小题2】请简要赏析词作结尾两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词中“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一剪梅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刘克庄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 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支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宵行”暗示远行的劳苦。 |
B.诗囊中的诗篇是词人的心血结晶,因而宁舍衣囊不舍诗囊,“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表现了词人的书生本色和不爱钱财的高洁情操。 |
C.“天寒路滑马蹄僵”,句中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虽在说马,但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已跃然纸上。 |
D.“元是王郎,来送刘郎”表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刘克庄自称“刘郎”,也有以唐代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之意。 |
E.“酒酣耳热说文章”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点明两位诗人志同道合,在推杯换盏间还不忘评诗论文。 |
点绛唇·试灯夜①初晴
南宋·吴文英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①试灯夜:元宵节为灯节,前一夜为试灯夜。【小题1】请结合“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分析词题中“初晴”之意。
【小题2】谭献在《谭评词辨》中评“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请结合词作赏析。
(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娇,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二)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
(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营,圆者如壁;长林远树,出没烟靠,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载,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黄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节选自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
①馀甘:橄揽菜。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拒 |
B.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兴起 |
C.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殆:大概 |
D.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坳:地面低洼处 |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③梅发:白发。
本词的上片描写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梦 回
林景熙[注]
梦回荒馆月笼秋,
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
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宋亡后不仕。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