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鸟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小题1】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叶声寒”中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阕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阕前四句,化用典故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堪恨西风吹世换”运用对比,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
E. 上片“寓情于景”;下片词人通过燕、雁等意象,体现出他已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小题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易》。

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再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之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能《易》 受:传授
B.石曼卿致之曰 因:通过
C.曼卿师鲁曰 报:上报
D.母忧 丁:遭逢
【小题2】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⑵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小题4】请翻译下列课内文言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分别从听觉角度和视觉角度写春天的景色。
B.“井床听夜雨,出藓辘轳青”两句,写得有声有色,却给人以萧瑟凄清之感。
C.“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重记兰亭”两句借用“金谷”“兰亭”典故,借古讽今。
D.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物描写细腻、清新,很好地衬托了词人情感。
E.从上阕“晓莺”“夜雨”两词可以看出,前三句写白天晴天,后两句写夜晚雨天。
【小题2】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哪些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吴逆旅

陈必复

他乡又寒食,牢落[注]动归心。

世事少如意,明时无赏音。

江湖千里客,桑柘一春深。

昨夜还家梦,西窗见绿阴。

(注)牢落:零落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的“他乡”点出了诗人的境遇,也照应了题目的“逆旅”;“寒食”则巧妙地体现出本诗的写作时间。
B.第二句既写出了作者独居于旅馆时的孤单、寂寞、无聊的状态,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归乡心切。
C.颔联运用议论,写出了世间事很难如意,更不用说第二天旅途中没有知音同行,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孤独。
D.尾联运用虚写手法,写自己晚上做梦回到故乡,在梦中见到了“绿阴”之景,凸显了诗人的思乡情深。
E.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诗中所写的情感直接而又深沉,语言十分自然真切,毫无雕琢之痕。
【小题2】“江湖千里客,桑柘一春深”一联是怎样体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
⑴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⑵请简要赏析尾联“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⑶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书怀”的内容。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新荷叶
辛弃疾
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
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
【小题1】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
【小题2】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粼粼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金山①观月

张孝祥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②,飞霞佩,切云③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注释)①金山:镇江紫金山。②表独立:卓然而立。③切云:一种高冠名。

【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光下的奇幻景象:江山雄丽,鱼龙悲啸,星辰倒映,雾气弥漫。
B.词的下片以戴高冠、佩美饰的超凡脱俗的飘逸形象,表达出词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结尾句写词人向往乘坐以凤羽为盖、鸾鸟驾驭的飞车,流露出他羽化成仙的渴望。
D.全词写景手法富于变化,或实或虚,亦真亦幻,刻画形象多用想象,颇具浪漫色彩。
【小题2】作者描写了金山月的什么特点?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作答。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英塔①
赵孟頫②
梯飚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净,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衮衮危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橘③,侧身东望洞庭波。
【注】①飞英塔,与太湖同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后文出现的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②赵孟頮,青少年时 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宋初灭亡时,归故乡闲居,后仕于元。元初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知识分子处境艰危。③李衡在武陵龙阳氾洲上建筑住宅,种下一千棵(约数〕柑橘。将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在汜洲有一千棵柑橘,它们不会向你要求衣服和食物,每棵树还可创造一匹绢的价值,也足够用了。”到了吴末,柑橘长成,每年可以得到数千匹绢的价值。司马迁说:江陵有千棵橘树,就跟“千户侯”一样。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作者登临览胜的游记之作,写太湖风光,意境壮阔,笔力高绝,并由太湖之波涛联想到人生的艰险,思想内容颇具代表性、典型性。
B.诗的第一联说登上塔顶,只见飞鸟的脊背一掠而过,运用夸张的尹法,写出了飞英塔的高大巍峨、气势非凡。
C.诗的第二联写诗人登高远眺,描绘出了清秋时节傍晚时分,山明水静、夕阳与万家烟火相映的美丽景色。
D.诗的第三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对湖面上风起水涌、倾樯催楫的想象转为对鸿雁高飞躲避罗网的实写,虚实相生,充满趣味。
E. 诗人登楼远眺,描写了飞英塔及及周围的美景,尾句又转为对洞庭景色的描写,以景写起,又以景作结, 浑然一体。
【小题2】本诗的尾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注]本词作者姓名不详,据记载,南宋嘉定末年,金兵南犯,掳走大批淮上妇女,其中一女子在被掳北去的途中写下这首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隐隐”“悠悠”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淮山、淮水的特点,也极为巧妙地表达了词人此刻的心情。
B.词的下片,开头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进一步的具体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
C.“有泪无言”四个字,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女性形象,她的一腔悲愤无处倾诉,只能默默饮泣。
D.“对晚春”三个字透露出词人的伤春悲己之情,春光流逝与个人的悲苦命运相交织,更显得哀婉沉痛。
E. 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晓畅自然,清新秾丽,具有民歌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饱含血泪、感人至深。
【小题2】本词上片连用几个数词“千”“万”,极富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