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又名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本词章法谨严浑成。卒章三句写买花载酒,是想要重温少年冶游放荡之乐。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与上片“能几日,又中秋”相绾合。
【小题2】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又名安远楼,在武昌黄鹄山上,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开头一起用了两个偶句,写登楼之所见。“满”“带”“浅”三字用得尤为精妙传神,把稀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凄凉的心境交融在一起,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忧伤底色”。 |
B.“二十年重过南楼”,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过”点明此行不过是暂歇而已,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作铺垫。 |
C.“柳下……”三句,用“犹”“能”“又”三个虚字呼应提携,更使词意跌宕,为追怀昔游、感慨苍凉的画幅,又涂上浓重的一笔,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
D.“黄鹤断矶头”一句中,“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随意之笔,见出词人锤炼语言的功夫。可印证朱光潜先生所论的文字与意境、感情有密切关系的观点。 |
【小题2】明代李攀龙说:“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鬓已星星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
虞美人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小题1】说说“断雁叫西风”的具体情景。这些具体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鬓已星星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题目。
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致说义理处又不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需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
(节选自朱熹《文论》)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致说义理处又不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
【小题2】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谁?
【小题3】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下列各项中,叙述有错误的两项是
E. «三国演文»中赵云本是袁绍部将,见意绍无忠看救民之心,弃袁结而投了公孙瓒,但在公孙瓒手下也没有发挥才能,后来见到刘备,相见恨晚,赵云便离开公孙瓒而投靠刘备。
【小题5】简答题:《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与蒋干“两过江东”大有关系,请简要分析。
今人作文,皆不足为文,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致说义理处又不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圣人之言坦易明白,因言以明道,正欲使天下后世由此求之。使圣人立言要教人难晓,圣人之经定不作矣。若其义理精奥处,人所未晓,自是其所见未到耳。学者需玩味深思,久之自可见。
(节选自朱熹《文论》)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大抵专务节字更易新好生面辞语致说义理处又不可分晓观前辈欧苏诸公作文何尝如此?
【小题2】与朱熹同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二程”分别是谁?
【小题3】作者认为今人作文怎样才能“足为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4】下列各项中,叙述有错误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关羽抵达古域见到张飞,无奈张飞认定其降曹背义。适逢官操部将蔡阳杀至,关羽斩蔡阳明志,关张和好。刘备从東绍处脱身,三兄弟得以在古城再聚义。 |
B.«哈姆雪特»中皆欧提斯临走时告诫奥菲利娅不要放纵爱情,不许她和哈姆雷特说话, 而波洛涅斯却提醒女儿应该抬高身价。 |
C.«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句话:“譬流驾马并麒麟,寒鸦配鸾风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 说此话的入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
D.«哈姆雷特»中国王安排剑术高超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偷偷換上利剑,并且准备好毒酒庆祝哈姆莱特胜利,双管齐下,确保杀死哈姆莱特。 |
【小题5】简答题:《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与蒋干“两过江东”大有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平江百花洲①
(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这首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南京)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②王程:为王事奔走的旅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本诗语言平易朴实,却又饱含复杂感情,读来琅琅上口,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后人评价诗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请你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泊平江百花洲①
(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①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这首诗是诗人从临安赴建康(今南京)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②王程:为王事奔走的旅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平平叙事,却含有作者因王事之便而得以游赏苏州胜景佳处的庆幸之情。 |
B.第三句由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半生以来游历的三江五湖,延伸扩展了诗歌的时空。 |
C.第四句写自己十年来共四次在百花洲停泊驻足,足以表现作者对此地深切的喜爱。 |
D.尾联表达了作者虽像孤舟一样飘零,但只要能为朝廷奔波就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怀。 |
【小题2】后人评价诗颈联时说它“无理却有趣”,请你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①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②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兹(即词中“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踞于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叔子:西晋大将羊羊祜(hu),字叔子,镇守襄阳,军功卓著,志在灭 吴而生时来能完成大业,曾登临兴悲。"襄阳登览”即指此事。
【小题1】赏析上阕中的画线句。
【小题2】简析全词在抒发感情上的主要特点。
水调歌头•多景楼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占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①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②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1164年,出任镇江府通判的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兹(即词中“使君”)登楼游宴,写下此词。时金兵踞于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叔子:西晋大将羊羊祜(hu),字叔子,镇守襄阳,军功卓著,志在灭 吴而生时来能完成大业,曾登临兴悲。"襄阳登览”即指此事。
【小题1】赏析上阕中的画线句。
【小题2】简析全词在抒发感情上的主要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⑦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⑦绷:布幅。
【小题1】下列各项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④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⑤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⑥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⑦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②桡:船桨,指代船。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翠鸟。⑤别业,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⑦绷:布幅。
【小题1】下列各项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蒙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东中有静,更增情味。 |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的愤懑之情。 |
【小题2】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2)试对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3)末两句的含意是什么?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1)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2)试对这首词的主要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3)末两句的含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②。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②膏锋锷:指伤于刀锋。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E. 词上阕描绘的景象秀丽绮靡,下阕的景与情悲壮豪迈,整体的风格不能简单归为豪放或婉约。
【小题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②。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②膏锋锷:指伤于刀锋。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题目看,这是一首登临词,词人岳飞登高临远,畅叙情怀。词的尾句“骑黄鹤”紧扣题目,结构上不失工致,情感表达酣畅。 |
B.上阕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当年的繁盛景象与而今的“风尘恶”对比;同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回忆为虚,眼前景象为实。 |
C.“万岁山前珠翠绕”中,“珠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珠翠绕”又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宫女多,歌舞升平。 |
D.“何日请缨提锐旅”中的“何日”之问,与《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的发问,都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
【小题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小题2】赏析诗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
D.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
【小题2】赏析诗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一致的一项是( )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4】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与世推移”,请结合本文,概括一下屈原的人格魅力。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
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搅浑 |
C.新浴者必振衣 浴:洗澡 |
D.鼓枻而去 鼓:敲打 |
A.自令放为 余既为此志 |
B.渔父莞尔而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游于江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D.遂去,不复与言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小题4】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而不“与世推移”,请结合本文,概括一下屈原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