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②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③,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和《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忱。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 两:liǎng,同“緉”,古代计算鞋的单位,相当于“双”。③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受;“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身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敬仰。
E. “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此词作于晚年闲居瓢泉寓所期间。
【小题1】此词前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2】请联系此人生平,并结合词作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主旨的理解。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田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作者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叶声寒”中的“寒”字,既点明季节,又饱含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主观感受。
B.上阕前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黄昏秋江图。
C.下阕前四句,化用典故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
D.“堪恨西风吹世换"运用对比,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
E. 上片“寓情于景";下片词人通过燕、雁等意象,体现出他已被浓缩了的主体感受。
【小题2】这首词最后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
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
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
E. 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小题2】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句。
【小题1】颔联写到“天寒有日云犹冻”,其中“冻”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小题2】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题1】请分析“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中“满”字和“浸”字的妙处。
【小题2】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②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③归宁④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著意”一词,表露出久卧病榻之后,词人对春意盎然之景的企盼;“懒”字则又道出词人“精力衰退”的实际身体状况。
B.“山才”两句化用杜诗“片云头上轩,应是雨催诗”,描述了词人观赏山景作诗的情状,把词人陶醉在自然风光之中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C.“携竹杖,更芒鞋”写词人野游的装束打扮,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竹杖”暗示年老体衰,而“芒鞋”则照应上片的“寻春”与“信步”。
D.“朱朱粉粉野蒿开”描绘出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开放的特点,写出了田野的实景。
E. 这首词上片写病愈无意出游的情态,下片写出游所看到的原野风光和人事,上下片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题2】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两句将春天描摹得最为生动传神。请找出这两句描写最巧妙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1),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2)金疮药。
【注释】(1)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白天可以做饭,夜间用来打更。(2)合,这里作配药解,金疮,刀箭等武器所造成的伤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D.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麇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豪情。
E. 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
【小题2】本诗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谢叠山先生北行
王奕
皇天久矣眼垂青,盼盼先生此一行。
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
两生无补秦兴废,一出仍关鲁重轻。
白骨青山如得所,何须儿女哭清明!
【注】①谢叠山:名枋得,南宋遗民,无世祖曾两次召他到大都,均被他拒绝。后被强迫北上,他绝食而亡。②两生:汉朝统一天下后,原为秦朝博士的鲁人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臣朝见的礼仪制度,回到鲁地征聘儒生,有两位前朝儒生不肯应征。
【小题1】本诗多处用典,请结合颔联或颈联加以分析。
【小题2】尾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 美 人
蒋捷[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咸淳十年进士,宋亡后不仕。
【小题1】下面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
B.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
C.“而今听雨”的画面,描绘了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萧索情景。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明词人现在已然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进入大彻大悟之境。
E. 这首词既是词人由少年到老年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概括,也是时代变化的折射。
【小题2】这首词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两首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