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小题1】下列对该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 |
B.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
C.“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
D.这首词通过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侵略而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状态。 |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 |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
C.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
二砺
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①,犹如金玉戛商音②。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③?
(注)①《梁父吟》:乐曲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②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③陆沉:比喻国士沦陷于敌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把高歌《梁父吟》的声音比作悲壮的“金玉夏商音”,奠定了全诗愁闷悲凉的情感基调。 |
B.诗人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申包胥痛哭七日讨来救兵的史实,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 |
C.诗人目送鸿雁离开破碎的家园,极写游子的离愁别绪,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
D.诗人以“二砺”为题,表明要再次磨砺自己的意志,绝不让神州“陆沉”的决心。 |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②,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燕。屏山:屏风。【小题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月边头”一句与岑参“胡天八月即飞雪”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都很相似。 |
B.“押衣敕使来不来”一句描写边军将士的心理活动:期盼中又有不满和愤懑。 |
C.“热”字一语双关,既是说官员优渥的生活条件,也暗指其炙手可热的权力。 |
D.纵览全诗,诗人只是把两种情景简单并列,但褒贬爱憎已蕴含在客观描绘中。 |
夜 步①
陆游
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词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纾:解除 |
B.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穷:贫穷 |
D.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殆:危险 |
A.文天祥出使元营前对形势估计不准,心存幻想;到元营后,深感形势复杂,问题严重,国事危艰,但他并不考虑自己的安危,不顾一切地与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 |
B.文天祥到了真州以后,被维扬主帅驱逐,他一面要躲避元军的悬赏追捕,一面又要躲避维扬主帅的追杀。 |
C.文天祥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表明了自己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
D.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疏而不漏,基调悲壮,感情充沛,通过叙述具体介绍了自己为拯救国家而舍生忘死的经历,表明了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的爱国情怀。 |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小题4】文天祥出使元营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释)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
即事(1)
文天祥
痛哭辞京阙,微行访海门。
久无鸡可听,新有虱堪扪。
白发应多长,苍头(2)少有存。
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
注:(1)1276年,元军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文天祥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脱险。此诗作于诗人从通州逃至海门时。(2)苍头:这里指士卒、奴仆。【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行访海门”中的“访”字写出诗人谨慎打听道路的情态。 |
B.“新有虱堪扪”中的“虱堪扪”写出了诗人狼狈的逃亡生活。 |
C.“苍头少有存”中的“少有存”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存亡之险。 |
D.“但令身未死”中的“但”突出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意愿。 |
A.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B.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C.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
D.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其二)) |
宿江边阁(注)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年近花甲的杜甫在漂泊夔州时遭逢蜀中大乱,彻夜无眠,遂作此诗。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中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 |
B.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 |
C.上片中“谁知”“还与”二词,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 |
D.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