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之事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
D.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可以看出这首词表现出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
E.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
A.蜀相前四句写景,由远而近,不写建筑而着眼草木,透露出诗人面对青草啼莺时感受到的寂寞和苍凉,从而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B.《蜀相》中的诸葛亮不仅是作者游祠时的瞻拜对象,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名臣楷模,遥想诸葛亮的伟业和早逝,同所有英雄一样,杜甫早已涕泪纵横。 |
C.《书愤》的题义是书写愤遹,诗中虽无“愤”字却以愤贯穿始终,从早年的壮志难酬到暮年的报国无门,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冲突在诗人心中造成的创痛。 |
D.与杜甫诗景仰诸葛亮之情不同,陆游在《书愤》中只是赞颂《出师表》名垂后世,并无对诸葛亮个人的崇敬。 |
点绛唇·春愁
赵 鼎①
香冷金炉,梦回鸳帐余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②,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幕东风紧。
(注)①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宋高宗时曾任宰相。②休文:南朝时オ子沈约的字,沈约一生多愁善感,后有“沈约腰瘦”之说。【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醒来时闲雅静谧的场景,“嫩”字运用通感手法,表现出余香的幽淡轻微。 |
B.上片最后一句用“一枕”修饰“恨”,使抽象情思具体可感,突出主人公不尽的愁绪。 |
C.下片开头化用典故并运用借代手法来写感受,“顿"字突出消瘦之快,令人感伤。 |
D.这首婉约词写闺阁之思,通过景物描写曲折含蓄地表露了主人公的情感,意境幽美。 |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陆游,号放翁,著名爱国诗人,此诗写于晚年幽居山阴时。箨(tuò)龙:竹笋的异名。木笔:又名辛夷花。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概言“湖山胜处”,勾勒环境,笔力开张,巧妙地在山光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 |
B.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 |
C.颈联中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笋和花的动态之景,却唤起读者想象出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和待放的花苞的静态之景。 |
D.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这首《幽居初夏》,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 |
上宰相书①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愚窃以为不然也。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②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③赏典:指赏赐的典礼。④名器:名号与车服,指官爵。⑤馈餫(yùn):运送粮饷。⑥苞苴:指馈赠的礼物。⑦规规:浅陋。【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之二者,皆失也 均:权衡 |
B.事急则籍之 籍:登记 |
C.而济其侵欺之奸 济:帮助 |
D.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 措:放置 |
A.①若当急而反缓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B.①岁不知其几巨万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C.①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D.①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多用于记事陈情。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 |
B.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 |
C.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
D.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 |
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②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小题1】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
B.“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
C.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
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
A.“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
B.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 |
C.“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 |
D.“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晓 起
林景怡①
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
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
此时游葛天②,淡然空百羡。
海色③上寒梢,渐识梅花面。
(注)①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②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③海色:将晓的天色。【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 |
B.诗歌尾联运用了借代手法,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代指诗人高洁的节操。 |
C.这首诗以时空变化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 表达了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 |
D.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同,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 |
题老学庵壁
陆 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
B.颔联写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欣慰。 |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
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①?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月明上瓜州。
(注释)①神州:此指故土中原。【小题1】据词作,判定此词原调名为( )
A.《沁园春》 | B.《念奴娇》 | C.《如梦令》 | D.《相见欢》 |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②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⑤闲看月。
(注)①篠墙:竹篱院墙。②蛩:蟋蟀。③啼鴂(jué):杜鹃鸟。④文君: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⑤玲珑:皎洁、晶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 |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