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小题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颈联的意思。
【小题2】请简要分析颔联中叠词的妙处。
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试听别语慰相思。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赠词,结尾的松江,就位于欧阳国瑞要去的目的地吴中。 |
B.“梅似雪,柳如丝”借助洁白的梅花和细长的柳丝,赞颂友人高洁坚韧的品质。 |
C.“除却松江枉费诗”意为在松江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最适合作诗。 |
D.下片有眼前景物,也有想象中的景致,虚实结合,内容丰富,情深意长。 |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 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
B.“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
C.“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
D.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
水调歌头①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城②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③。酾酒问蟾兔④,肯去伴沧洲?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117)中秋。这年五月作者因病离四川制置使任,乘舟东归。②姮娥:嫦娥。③黑貂袭:用苏秦典。“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袭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④蟾兔: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词人“细数”十处过中秋的地点,想起十多年间迁徙不定,不胜漂泊之叹。 |
B.“老子个中不浅”,化用庾亮登此南楼的感叹“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表达了词人对庾亮的仰慕和内心以他自比的自得。 |
C.“收楚雾,熨江流”“楚”指的是江汉一带,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月下的江流波涛汹涌,气象雄浑开阔。 |
D.“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词人举酒邀月,结伴沧洲,写出了诗人的向往和天真,一扫心中的忧虑不安。 |
书愤①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③。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春,其时陆游73岁,退居山阴,南有鉴湖。②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数月之久,最终力尽城破,被俘后嚼齿吞舌,尽忠而死。③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沦陷区。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宫殿,当时也在沦陷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苏武白发苍苍被困大泽中,只有天地还见证着他的一片忠心。 |
B.诗歌颔联借“久”和“空”写苏武和张巡,既有诗人对他们一片忠贞的赞美,又有对英雄难展怀抱的怅惘之情。 |
C.颈联描写了细雨中的上林苑和夜月下倾颓的洛阳宫,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铺垫。 |
D.本诗笔调雄健,充满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充分体现了陆游诗歌的特点。 |
鹧鸪天·送人
宋代: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头二句,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汉代的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
B.“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 |
C.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 |
D.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号。【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元本本 元:探索 |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一)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二)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1)__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2)__________________,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3)__________________,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4)__________________,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庶几:也许 |
B.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购:悬赏追捕 |
C.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 |
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则天地 哀:悲哀 |
以: 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②亦以明死生之大
为: ①将以有为也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A.两个“以”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 B.两个“以”不同,两个“为”也相同 |
C.两个“以”相同,两个“为”不同 | D.两个“以”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
A.有名望的人以重金赎回五位志士的头颅一并装在匣子里埋入墓中。 |
B.魏忠贤畏惧正义撤回军队,没有马上对抗暴民众进行残酷镇压。 |
C.魏忠贤未能篡夺帝位,后又畏罪自缢,这里有五位志士的功劳。 |
D.张溥和复社的同仁在五人墓前竖立起一块石碑,并在上面镌刻了碑文。 |
(1)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小题5】请用划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金错刀行
陆游①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注①:孝宗干道八年(1172),陆游47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聘请,担任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投身收复失地的准备工作,九年,奉调摄知嘉州,期间创作此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怀抱报国丹心的爱国志士群体。 |
B.“南山晓雪玉嶙峋”,雪光与刀光相辉映,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增色,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
C.本诗题为“金错刀行”,是一首咏物诗,它旨在铺陈描绘宝刀的锋芒铮亮、珍贵难得,也是借宝刀来述怀言志。 |
D.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最后两句却先用“呜呼”提唱,以九字反诘句作结,读来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
甲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 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乙
盖丞相初起兵,仆尝赴其召,进狂言,有云:愿明公复毁家产,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丞相嘉纳,令何见山进之幕府,授职从戎。仆以身在大学,父沒未葬,母病危。以母老控辞,丞相怜而从之。奖拔之公,许养之私,丞相两尽之矣。仆于国恩为已负,于丞相之德则未报,遂作生祭丞相文,以速丞相之死。 丞相自叙几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①矣。虽举事卒无所成,而大节亦已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月逾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或以不屈为心,而以不死为事耶?抑旧主尚在,不忍弃捐耶?
果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识时务者在俊杰。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今事势无可为,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臣子临大节,决大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 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于杲卿、张巡②诸子为上。李陵③降矣,而曰欲有为,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后 死他故,志何自而明哉?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志消气馁不陵亦陵岂不 惜哉?
欲望不屈而不死耶?惟苏子卿④可。屈且不保,况不屈乎?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虽汤镬刀锯⑤,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
(选自王炎午《生祭文丞相文》,有删改)
(注)①田单:战国将领,齐国危亡之际,曾坚守即墨城。②杲卿、张巡:唐代将领颜杲卿、张巡均为战败被俘, 慷慨就义。③李陵:汉代将领,战败,投降匈奴。④苏子卿:即苏武,曾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国。⑤汤镬 刀锯:均为古代刑具。【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我戈矛 修:修理,整治 |
B.诚不自意返吾衣冠 意:料想 |
C.以速丞相之死 速:招致 |
D.抑旧主尚在,不忍弃捐耶 捐:舍弃,抛弃 |
A.予之生也幸 令何见山进之幕府 |
B.所求乎为臣 而国君大臣皆为执矣 |
C.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供给军饷,以倡士民助义之心 |
D.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尚欲有所为耶 |
A.甲文中,作者先以君臣父子伦理阐述自己的生死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一种选择;忍 辱负重,鞠躬尽瘁,有为而死,也是值得追求的境界。 |
B.乙文中,作者选取众多前代正面实例,从汉代苏武、李陵到唐代颜杲卿、张巡等人,宣扬节烈忠贞的观念,希望文天祥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
C.甲文以“呜呼”领起一连串“死”字,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再次回顾既往,表白自己屡次 身陷死地却艰难求生,就是要为国家雪耻,匡扶宋室。 |
D.乙文在肯定文天祥为人之后,一连设置几个疑问推测文天祥不死的意图,然后指出牺牲光荣、偷生可耻的看法,旨在打消文天祥求生的幻想。 |
丞 相 之 不 为 陵 不 待 智 者 而 信 奈 何 慷 慨 迟 回 日 久 月 积 志 消 气 馁 不 陵 亦 陵 岂 不 惜 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2)虽汤镬刀锯,烈士不辞,苟可就义以全归,岂不因忠而成孝?事在目睫,丞相何所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