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53岁(1192年),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之时。②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③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有扶世济民大志,他瞧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举头西北浮云”,用“天空被浮云遮蔽”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 |
B.上片词中用“我觉”二字领起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清寒冷寂景色的描写。 |
C.“元龙老矣”以下三句表达作者身体精神都已老了,将去过隐居自适生活的愿望。 |
D.这首词借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来抒发激昂慷慨、摧折压抑的情感,颇具辛词特点。 |
对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①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衮衮:相继不绝。【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倒装切入,写诗人被倒映在酒杯中的飞鸟和浮云触动却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 |
B.第三句的叙述中饱含感慨,诗人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中,没完没了。 |
C.第四句诗人想象不久之后,楼头阵阵风雨吹起,景象苍凉萧瑟,秋天将近,不禁感伤。 |
D.尾联照应题目,诗人要抛开那些烦恼,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吴潜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该词为他任镇江知府时所作。【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 |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最后一句“好景画难描”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 |
C.“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 |
D.“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一句,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①
辛弃疾
悠悠万世功,矻矻②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③,我自思量禹。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宁宗泰嘉四年(1204年)作者初到镇江知府任上。郡治,郡府官署所在地。②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③金山,在镇江西北的长江中,唐朝镇江节度使李琦另命名为“金山”。后李琦反叛,被朝廷腰斩。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悠悠”“矻矻”等叠词的运用,使语言富有音韵之美,写出了大禹治水的功业流传千古以及当年治水的辛劳。 |
B.鱼儿自在地游入深渊,人们安稳地定居平原,人间万物各得其所,直接评价了大禹当年治理洪水的功劳。 |
C.红日白浪,交相辉映,景象开阔壮美;西沉东去,无限苍凉,令人感慨万端。隐含岁月如流之意,情调凄惋。 |
D.全词吊古感今,发思古之壮怀,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
E.该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同,前者整篇都是怀古忆昔,用典较少;后者先怀古后伤今,用典较多。 |
和中斋韵①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②
[注]①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中斋:邓刻的号。邓刻与文天祥同出师门,当时同文天祥一起被押解。②“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翟翟”,意为柳木原本柔脆,不能用作园圃的樊篱。【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看似说诸葛亮五丈原遗恨而星陨一事,实则道自己抗元失败功业不成之恨。 |
B.骨肉凋残、形容变尽既写兵败失利的惨痛代价,又写自己身心煎熬的不堪际遇。 |
C.诗人虽然不得不接受被俘后押解北上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诗情仍然激昂。 |
D.诗人以“兰作行舟柳作樊”作结,借兰舟、柳喻已不屈的心性,语意含蓄隐曲。 |
卜算子·芍药打团红
洪咨夔
芍药打团红,萱草成窝绿。帘卷疏风燕子归,依旧卢仝屋。
贫放麹生疏,闲到青奴熟。扫地焚香伴老仙,人胜连环玉。
注:卢仝,唐代诗人,相传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小题1】简要赏析上阕的表达效果。
【小题2】根据下阕,简要概括词人的生活状况。
梦寻梅
[宋]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②金貂:汉代的宫饰。③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恶劣,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 |
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收获后的欣喜。 |
C.颈联写作者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 |
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 |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注]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目的。“留别”是诗人写诗赠给离别的人以作纪念。 |
B.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有难舍之情,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 |
C.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
寒食
陈与义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尊。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诗,虽然五、六句均押平声韵,但仍然符合声律要求。 |
B.首联写出自己马马虎虎准备过寒食节,勉勉强强移席到了门外水边。 |
C.本诗用语精炼,“草草”“萧萧”“空”“忽”“吹”都确切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
D.全诗景情结合、视听结合,有整体有细节,尾联直接把情感推向高潮。 |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注]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和戎:指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媾和修好。【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意为本应只是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暗含了对统治者的批评。 |
B.“戍楼刁斗催落月”融情于景,写出了将士们对边疆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的欣慰之情。 |
C.“谁知”“空照”这些词语写出了边疆将士渴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愿望落空的心情。 |
D.“遗民忍死望恢复”勾勒出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