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雨中花·岭南作①
朱敦儒
故国当年得意,射麇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
胡尘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强学应刘②。空漫说、螭蟠龙卧,谁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蛮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
(注)①l126年,金兵攻占卞京,宋室南渡,朱敦儒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流离辗转来到岭南,在粤西泷州暂住下来。②应刘:汉末依附曹氏的应玚、应璩兄弟与刘桢。【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三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追述往昔承平岁月之胜景清游,叙写与朋友俊游盛况。 |
B.“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句运用倒装,兼用反问,直抒胸臆,也为下文蓄势。 |
C.末三句“向”字引领,一气呵成,形象地写出主人公雪夜花朝占尽风头的狂游情景。 |
D.上片通过叙写昔日洛阳迷人的风物和欢乐的生活,为下片抒写情思作了充分的铺垫。 |
忆昔①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②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任闲职之时。②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以瞭望敌军。A.当年随军强渡渭水,看到遗民提着酒浆慰问宋军,诗人激动地流下眼泪。 |
B.三、四两句刻画出当年从军的诗人时刻为北伐做着充分准备的爱国形象。 |
C.人们“共道”而诗人“老病”,这个的现实展现出诗人功业无成的无奈。 |
D.“逡巡”二字写出诗人当前因身体老病而深感抱负无法施展的仿徨心理。 |
寓驿舍①
陆 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无一字明说“情”,但诗中的景物、典故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诗人的心迹,时代的风雨,都涵蕴其中。 |
B.颔联用鲲化鹏飞翔九万里,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两个典故,着力渲染神幻色彩,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
C.颈联诗人以“绕庭数竹”“解带量松”的动作写出岁月如流,竹增松长,间接抒发“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
D.尾联“暗尘”、“残墨”,回应起句“闲坊古驿”,“依依”叠字收篇,声情缭绕,蕴含无穷的酸楚,不尽的沉思。 |
鹧鸪天·和昌父①
宋·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②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③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②古来称三贤者甚多,此处指辛弃疾、赵昌父、陶渊明。③陶渊明曾作《止酒》《停云》诗。【小题1】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作用。
【小题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通过描绘属玉、鸳鸯、白蘋、芦花、扁舟、林越、华发、明月等意象,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放任自由的情感。 |
B.“万事不理醉复醒”句表现了作者不问人事,不与世事、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
C.“长占烟波弄明月”句写出诗人小楫轻舟,荡漾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得观览风景,玩赏月色的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 |
D.本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受。手法上颇具李白辞气夸张、清新自然、不饰雕琢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挥洒飘逸的风格。 |
北行别人
(宋)谢枋得①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②洁,人间不独伯夷③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④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注)①谢枋得:南宋遗民,宋亡,交易姓名隐居闽中。后来为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祜强迫北上,至元都燕京,不食而卒。这首诗就写在北上前夕。②龚胜:王莽篡汉,龚胜不授官,绝食十四日而卒。③伯夷:商亡,伯夷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④南八:南霁云,安史叛军破城被俘,不降而被杀。【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首联作者将自己比作为雪中松柏,不改青翠之色,此次北行的目的就是要扶植“纲常”。 |
B.颈联“生堪舍”“死甚轻”,诗人在认真权衡了生死礼义之后,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直言此行的意义。 |
C.末句用“皇天上帝眼分明”作结,意为自己虽将被迫北上,但精神气节皇天可鉴,赤胆忠心对天可表。 |
D.这首诗结构处理很独特,开头铺陈,结尾比兴,避免了全诗仅用一种手法可能产生的枯燥之弊。 |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释)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
B.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
C.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
D.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
九曲棹歌(其二)
朱熹[宋]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
C.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 |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
水龙吟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①。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②,泪流如雨。
(注)本诗写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由水路南行之时。①孙郎良苦:三国时吴主孙皓闻晋军沿江犯,遂以铁索横江拒敌,惜为晋人所破。此处暗喻宋为金所迫局面。②梁父:即梁甫吟,乐府歌曲。《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好为梁甫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开阔的画面:千里波涛,云水茫茫,词人放舟于江面上。但美丽的江南山水只赢得词人“略为留顾”,这暗示了曾迷恋山水的词人此时已无心陶醉于这烟云环绕的吴越山水。 |
B.三、四两句“云屯水府,涛随神女”和“涛屯水府,云随神女”一样,是互文合指,形容长江之上云聚涛涌的景象。“九”,泛指多数,“九江”,谓长江为众水汇流之江。 |
C.词下片一开头就沉痛地指出“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此句的“英雄”与《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词中“揾英雄泪”句中的“英雄”分别指两个作品中的作者本身。 |
D.“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只能敲着船像当年隐居南阳,关心天下大事的诸葛亮一样悲吟《梁父》诗罢了。这对一个爱国者是多么痛苦的事呵,所以“泪流如雨”。 |
浣溪沙
(南宋)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注:“隔”、“夕”、“玉”、“月”为入声字。【小题1】试将词的上阕每个字的平声(—)、仄声(|)用相应的符号标示出来,并找出这首词的韵脚。
【小题2】论者有云“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精”,请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