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汉宫春 立春日①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来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③?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传本词为辛弃疾南归后所创作的第一首词,写作此词时,作者23岁。②春幡:宋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裁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③解连环:秦昭王送玉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齐王后果断机智地把玉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破产。【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中用“无端风雨”两句对气候进行描写,实际上隐喻了南宋不安定的政局。 |
B.“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尚未准备美酒肴馔来庆祝立春这一佳节。 |
C.“却笑东风从此”三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日里柳绿花红的景象。 |
D.因“清愁不断”,作者巧用“解连环”典故,渴望有人能帮助自己化解内心的孤独。 |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晚春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
B.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
C.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
D.全诗四联八句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一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
琐寒窗•春思
王沂孙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
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巢双燕。
曾见。双蛾浅。自别後,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
试凭他、流水寄情,溯红不到春更远。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蘼院。
(注)①二十四番:指应花期而来的二十四番花信风。②题诗团扇:用汉宫班婕妤失宠事,表现女子的闺愁。③“试凭他”句,反用红叶题诗事以言想凭流水寄情,可惜流红不能漂到更远。凭:犹仗也。④荼蘼:暮春时节开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居后之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趁酒梨花,催诗柳絮”描写梨花绽放、柳絮飘飞的春景,景中含情。 |
B.“一窗春怨”照应题目“春思”,着一“怨”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
C.“数东风、二十四番”,一个“数”形象地描摹出抒情主人公闲适的生活情趣。 |
D.“旧巢双燕”用燕喻人,双燕犹能飞还旧巢,游子却不能返回故里,大有人不如物之感。 |
【小题2】词在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扑蝴蝶
宋·赵师侠
清和时候,薰风来小院, 琅玕①脱箨②,方塘荷翠毡,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园林绿阴初遍。
景何限?轻纱细葛,纶巾和羽扇,披襟散发,心清宝不染,一杯洗涤无余,万事消磨去远,浮名薄利休羡。
(注)①琅玕:翠竹的美称。②脱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扑蝴蝶,词牌名,双调,七十五字。前段七句三韵,后段八句四韵。 |
B.“景何”一句承上启下,蕴含着词人对此前描写的春天的美好景象由衷的赞美和感叹,引发此后的叙议。 |
C.上片写景为主,清新雅致又富有生机。下片融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化用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槽灰飞烟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向往。 |
D.“柳丝轻度流莺,画栋低飞乳燕”,主谓倒装而形成的错位结构具有轻巧灵动、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 |
池州弄水亭①
张舜民
清溪望处思悠悠,不独今人古亦愁。
借尔碧波明似镜,照予白发萤如鸥。
江山自美骚人宅,铙鼓②常催过客舟。
惟有角声吹不断,斜阳横起九峰楼。
(注)①池州弄水亭:杜牧在池州为官时所创,亭上有杜牧诗歌石刻。②铙鼓:乐器,鼓的一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人漫步于池州弄水亭,远眺山川美景,思绪万千,感慨无限。 |
B.诗人登上池州弄水亭,望见清溪清澈如镜,暂时忘却了刚生的愁绪。 |
C.第五句运用屈原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怀才不遇,却依然心系朝廷。 |
D.诗人所乘的客船停靠在清溪,铙鼓的敲击声传来,催促着诗人启程。 |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水调歌头①
[宋]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 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
C.一个“恨”字,落笔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 |
D.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
冬暖
陆游
今年岁暮无风雪,尘土肺肝生客热。
经旬止酒卧空斋,吴蟹秦酥不容设。
日忧疾疫被齐民,更畏螟蝗残宿麦。
浓霜薄霰不可得,太息何时见三白注。
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
万骑吹笳行雪野,玉花乱点黑貂裘。
注:三白,多场大雪。【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年天气异常,直到年末还没有风雪的影子,这引发了诗人的种种联想。 |
B.诗人迫切渴望大雪降临,但“浓霜薄霰不可得” 的现实加剧了诗人的忧思。 |
C.诗人在最后两句中用“万骑”“笳” 意象等营造出一派壮阔雄浑的北国风光。 |
D.无雪暖冬让诗人联想到自己从军的经历,今昔对比突出诗人对暖冬无雪的忧虑。 |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日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
C.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
清平乐
(宋)张炎
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回到临安。本词即作于此时。【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受。 |
B.“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 |
C.“草草”说明春末未能仔细观察和欣赏,显然带有一点悔意。 |
D.整首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感情真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