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
D.“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词尾直抒胸臆,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
观村童戏溪上① 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扶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注:①此诗为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春,闲居山阴时所作。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二句,写雨后溪水上涨,漫到与堤岸相平,作者闲来无事,观看村里的孩子们在刚放晴的傍晚嬉戏玩耍。 |
B.第三、四句中,“踉跄”“跋扈”等词,形象传神地描绘了孩子们骑竹马、放风筝的游戏,原汁原味,极富生活气息。 |
C.第五、六句宕开一笔,由远及近,由虚转实,描述了孩子们农闲时入塾学习、农忙时跟从父辈耕田劳作的生活。 |
D.本诗前六句写景叙事,最后两句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 |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②。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释)①张榘,南宋词人。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的得”的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辞一景,使本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
D.时隔十载,词人旧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身名都被儒冠误”。杜甫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达自己的际遇,“身”与“名”都为儒冠所误,可见愤慨之深。 |
悲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
B.颔联描写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叠词的使用,突出了景物的层次性。 |
C.前三联景中见人,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了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展示出一个忧思者的气度和抱负。 |
D.全诗通过简洁普通的形象和平淡直白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的意境,表达诗人复杂的感情,耐人寻味。 |
冬暖陆游
今年岁暮无风雪,尘土肺肝生客热。
经旬止酒卧空斋,吴蟹秦酥不容设。
日忧疾疫被齐民,更畏螟蝗残宿麦。
浓霜薄霰不可得,太息何时见三白注。
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
万骑吹笳行雪野,玉花乱点黑貂裘。
注:三白,多场大雪。【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岁暮尚未降雪,天气干燥,让人觉得五脏六腑像吸入尘土一样烦躁不堪。 |
B.天气燥热,导致诗人无心饮酒,即便是吴蟹秦酥这样的美食当前也没有食欲。 |
C.冬天不能正常下雪,诗人担心蝗虫卵等不能被冻死,造成来年蝗灾和歉收。 |
D.诗人迫切渴望大雪降临,但“浓霜薄霰不可得”的现实加剧了诗人的忧思。 |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梦境,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虚实对比,反差巨大,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 |
B.词人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
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
D.词尾间接抒发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 |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
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
贺新郎·吴江①
蒋捷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②,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之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亡以后,作者漂泊东南时期。②雕翚:指亭上雕饰的飞檐。翚,雉鸟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突兀奇谲,尽显垂虹亭气势,继以神话传说来突出亭子来历非凡。 |
B.上片以巨鲸翻动地轴,垂虹亭被毁来象征国家因外敌人侵动荡而灭亡。 |
C.词是借呼白鹭为群仙报信白鹭却被惊飞,表现垂虹亭奇异的美丽景象。 |
D.上片写垂虹亭景观,下片抒写吴江之行的观感,语言凝炼,意境奇幻。 |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②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注释)①端溪石池:指端溪砚。 ②行:将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
B.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
C.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 |
D.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 |
A.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江总《雨雪曲》) |
B.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杜甫《岁暮》) |
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
D.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
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