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离宫。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水边)。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张巡)庙及颜杲卿(颜真卿从兄)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船桨)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井壁),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同“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鸟嘴)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阮籍)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②。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唐宰相鲁公,即颜真卿。本文明谓颜真卿,实指文天祥。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 藉:凭借 |
B.与榜人治祭具 治:置办,备办 |
C.越宿而集 宿:露宿,宿营地 |
D.气薄林木 薄:迫近 |
A.余以布衣从戎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B.而独记别时语 涂有饿孽而不知发 |
C.乃以竹如意击石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
D.其为文词,因以达意 不如因善遇之 |
A.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
B.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
C.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
D.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A.本文是一篇感情真挚强烈的怀人之作,作者以沉郁深痛的笔触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样的追悼之情。行文一字三叹,泪溅满篇,读来令人动容。 |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隧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生平事迹,将笔墨倾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莫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
(1)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2)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作者林景熙,宋末诗人,宋亡不仕。【小题1】“愁”是本诗的诗眼,请分析全诗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愁”的。
【小题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意蕴丰富,请对此加以赏析。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1)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2)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释:(1)淳熙五年(1178年),作者与辛弃疾同由水路经过扬州,登上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写下了这首词。(2)若为:怎样。【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句以“乱”字写出秋叶飘飞的萧索景象,与“无边落木萧萧下”况味相似。 |
B.词人将登楼看到的景象比作壮美的图画,“舒卷”二字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 |
C.作者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寓有一番寄托。 |
D.结尾处词人以“沙鸥”自况,进一步写出自己身形憔悴、飘泊无依的孤苦处境。 |
A.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
B.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C.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
D.几处渔村欸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何绍基《春江》) |
念奴娇·过洞庭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②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③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从桂林被谗落职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②萧疏:萧条、稀少。③尽吸:舀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三句,临近中秋,洞庭、青草二湖,风平浪静,境界开阔,烘托出词人内心恬静安宁。 |
B.“素月分辉”三句,既是自然实景的刻画,又是心灵造境的写照。明月的光辉、银河的影像以及湖光水色融为一体,整个空间一片明净澄澈。 |
C.“应念岭表经年”三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的洞庭景象联想到自己在岭南做官的生涯,虚实相生,景与情的过渡顺畅自然。 |
D.这首词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联想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委婉含蓄的表达中展现词人不同凡响的气度。 |
永遇乐
(宋)刘辰翁①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②,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③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④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创作此词时,临安陷落已两年,词人蛰居在临安附近乡村。②李易安《永遇乐》:李清照南渡后,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③缃帙:书籍、书卷。④釭(gāng):油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却引发词人突兀一问,这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忧伤。 |
B.元宵节全城因风雨而冷落不堪,无处游玩,词人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C.词人写李清照的经历、心绪,实则是抒发自己与李清照相同的郁闷之情。 |
D.词人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申诉了流离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
寄韩仲止
戴复古
何以涧泉号?取其清又清。
天游一丘壑,孩视几公卿。
杯举即时酒,诗留后世名。
黄花秋意足,东望忆渊明。
(注)韩溉,字仲止,自号涧泉,南宋诗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所寄对象的自号入手,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说明韩仲止是一个清高绝俗的人。 |
B.“丘壑”即指自然,意思是说作者游于山林丘壑之间,自得其乐,突出了其隐者形象。 |
C.“孩视几公卿”意思是把公卿看得如同孩童一样,写出韩仲止不慕荣华的高士形象。 |
D.颈联赞美韩仲止既要享受现世的生活乐趣、又要留给后世不朽声名的精神追求。 |
水口行舟①
朱熹
其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其二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鹈鴂②两山相对鸣。
(注释)①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大兴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党”并削职,与门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本诗即此间感时之作。水口,地名。②鹈鴂:即杜鹃,春末夏初而鸣,声如“不如归去”。【小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绝句”“律诗”都是近体诗。 |
B.这两首诗,全都属于“七绝”。 |
C.绝句对联语的对仗不作要求。 |
D.绝句可以四句,也可以六句。 |
A.“雨一蓑”,与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同,表现出诗人思绪的浩渺与心胸的旷达。 |
B.“昨夜”“夜如何”的“夜”意义相同,但所指具体时段不同,后者是指入睡之后。 |
C.“试卷”,意思是“尝试着卷起”,表明作者内心想看又不敢看的极度矛盾的心态。 |
D.“依旧”,交代出虽经一夜风雨,而眼前的景色没有丝毫变化,仍然是“青山绿水”。 |
A.“郁郁”写出了两岸山峦色彩的青翠。 |
B.“无声”一词隐约透漏出作者的心绪。 |
C.“一棹”意为单桨行船,喻处境危险。 |
D.结尾“鹈鴂相对鸣”一语,耐人回味。 |
A.《其一》时空穿梭回旋,曲尽其致。 |
B.《其二》全由眼见写起,表现胸臆。 |
C.两首诗都受到所见景物感发。 |
D.两首诗都流露出归隐的情绪。 |
梅花引①·荆溪阻雪
宋 蒋捷②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①梅花引:古代的词牌名。②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为时人所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首句“白鸥问我泊孤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白鹭的口,说出了词人孤舟夜泊的境况。 |
B.“花外楼,柳下舟”一句虚实结合,写了昔日和故友同游的情景,借繁华景物抒发愉悦之情。 |
C.“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渲染了词人此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天色昏黄,雪花纷飞,冰冷刺骨。 |
D.“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再次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愁于寒雪,更烘托出词人心境无限凄凉。 |
重 阳①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②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注)①《重阳》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劝文天祥投降。②何心:何来的心。③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他长期被囚的景况以及孤独思乡怀国的情绪,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囚人形象。 |
B.“梧桐”是狱中所见景象之一,诗人着意写它,寄寓了一片深情,属触景生情的写法。 |
C.颔联通过想象描绘雁南飞、燕归巢等美妙景象,表现作者坚信能重获自由的乐观豁达。 |
D.尾联“龙山”既可指作者战败被捕之地,也指华夏民族发源地、沦陷的中原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