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笼纱未出马先嘶”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
【小题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①更仇香②。
[注]①梅福:汉代正统儒生,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②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他曾为主薄,习惯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后来被称为方正之人。【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期望。 |
B.首句点明考试时间定在当年秋季,备考时间已经不多;第二句希望儿子们抓紧时间,一目十行,提高效率。 |
C.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 |
D.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吏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从严要求自己,做正直敢言的好官。 |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南宋)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鹓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天上,指朝廷。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小题1】请简要分析“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小题2】请简要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
陆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稿》。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
B.“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
C.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
唐多令(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漫:徒然。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
B.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
C.以深秋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形成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
D.诗人是一位理想成空、壮志难酬、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旅游子形象。 |
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①
[南宋]史达祖
缓辔西风,叹三宿、迟迟行客。桑梓外,锄耰②渐入,柳坊花陌。双阙远腾龙凤影,九门空锁鸳鸾翼。更无人擫笛傍宫墙,苔花碧。
天相汉,民怀国。天厌虏,臣离德。趁建瓴一举,并收鳌极③。老子岂无经世术,诗人不预平戎策。办④一襟风月看升平,吟春色。
[注]①南宋开禧元年,史达祖奉令北上为金主贺寿,实为探金虚实。返程途经金人占领的北宋故都——他的家乡汴京,离开时作此词。②锄耰(yōu):种田的农具。③鳌极:神话传说中指女娲断鳌足所立的四极天柱,比喻全部疆域。④办:准备。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行至故乡郊外,昔日花柳交映之地,如今却种上庄稼,当年繁华烟消云散。 |
B.上片中词人回望宫阙,故都满目衰败,久绝人迹,更无人在宫墙外持笛吹奏。 |
C.“老子”二句与稼轩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的感情相近。 |
D.上片多写景,情寓景中,意境清丽明快;下片转入议论,用语则转为显直。 |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②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③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②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年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③无那:无奈。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诗人眼前的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使他联想到故园的春日。 |
B.“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并以生机勃勃的春景反衬自己的衰飒老气。 |
D.第三联“似青似白”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照应题目“晴”字。 |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咏梅月①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②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注)①南宋淳熙十五年冬,词人赴江西探望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返回后写下此词。②僝(chán):折磨。与“僽(zhòu)”同义。(1)分析上阙“水边清浅横枝瘦”中“瘦”字的表达效果。
(2)“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塞上①
陆游
塞上今年有事宜,将军承诏出全师。
精金错落八尺马,刺绣鲜明五丈旗。
上谷飞狐传号令,萧关积石列城陴②。
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③。
(注)①此诗作于熙十一年,当时作者已赋闲在家四年。②: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③东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班固作铭。【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语气铿锵有力,直接点明南宋军队出征乐观积极的情绪为全诗定下了雄浑刚健的感情基调。 |
B.颔联描绘军容的严整威武,高大的战马披带甲,五丈的大旗图案鲜明,以点代面地渲染军队的强大。 |
C.“传号令”与“列城啤”描写战备状态,军队严阵以待,争一触即发,把战前氛围烘托得紧张万分。 |
D.本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又富于变化,颔联写静态,颈联写动态,都未出现人但都含有人的动作。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片即景抒情,借孙仲谋和刘寄奴之典表达英雄不在、时光易逝的伤感。 |
B.下片追书历史,抒写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对朝廷的警示告诫。 |
C.“烽火扬州路”和“佛狸祠下”用今夕场景对比愤斥偏安之举。 |
D.全词语言沈郁顿挫,意境深宏博大,用典意韵深远,情感真切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