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宋孝宗乾道元年,张孝祥出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被谗,落职北归,途经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词。
【小题1】(小题1)请简要赏析“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
【小题2】(小题2)结合词作,简要概括词人表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7 09:1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水胜;临水之观,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炫,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示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简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因力主北伐,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诬陷。官到湖北路安抚使。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3卷。存词200余首。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安抚使任上被免职。他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②蕲:通“祈”,求。③沙当洞庭、青草之中: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④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之宫:即月宫。

(阅读指要)中秋观赏月亮,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赏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金沙堆由黄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美妙神奇无比。作者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光、色交织的图画,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颇具特色。文中提出的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这篇短文有叙述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甚是相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观中秋之月,不胜(__________)   (2)临水之观,独往(__________)
(3)尽童隶而登焉(__________) (4)于是为(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观”与“观中秋之月,临水胜”句中“观”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蒋氏之,犹信B.以俟夫人风者得焉
C.予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此则岳阳楼之大
【小题3】下列句中“之”与“观中秋月”句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盖有B.今余游金沙滩
C.亦安能独行以夜而空旷幽绝D.盖余以八月望过洞庭
【小题4】“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句中的“望”,意__________;“既望”指__________。“朔”意为__________;“晦”意为__________。
【小题5】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小题1】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
B.“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C.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D.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
【小题2】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
B.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
C.“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
D.“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
【小题3】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些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 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本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也 细:小事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耕不耘,无所得食  位卑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曲在赵
D.皆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拒大王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