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山观大水记
(宋)文天祥
自文山门而入,道万松下,至“天图画”,一江横其前。行数百步,尽一岭,为松江亭。亭接堤二千尺,尽处为障东桥。桥外数十步,为道体堂。自堂之右循岭而登,为银湾,临江最高处也。银湾之上有亭,曰“白石青崖”,曰“六月雪”;有桥曰“两峰之间”,而止焉。“天图画”居其西,“两峰之间”居其东,东西相望二三里。此文山滨江一直之大概也。
戊辰岁,余自禁庐罢归,日往来徜徉其间,盖开山至是两年馀矣。五月十四日,大水,报者至。辄呼马戒车,与二客疾驰观焉。未至“天图画”,其声如疾风暴雷,轰震荡而不可御。临岸侧目,不得往视。而隔江之秧畦菜陇,悉为洪流矣。
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及是,仅有洲顶,而首尾俱失。老松数十本,及水者争相跛曳,有偃蹇不伏之状。至障东桥,坐而面上游。水从“六月雪” 而下,如建瓴千万丈,汹涌澎湃,直送乎吾前,异哉!至道体堂,堂前石林立,旧浮出水面,如有力者一夜负去。酒数行,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围棋以待之。复命曰:“水断道。”遂止。如银湾,山势回曲,水至此而旋。前是立亭以据委折之会,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而水之情状,无一可逃遁。故自今而言,则银湾遂为观澜之绝奇矣。坐亭上,相与谐谑,赋唐律一章,纵其体状,期尽其气力,以庶几其万一。
他日,予读《兰亭记》,见其感物兴怀,一欣一戚,随时变迁。予最爱其说。客曰:“羲之信非旷达者。
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欣于今而忘其前,欣于后则忘其今,前非有馀,后非不足,是故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岂以昔而乐、今而悲,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予怃然有间。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异,不知其几矣。人生适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间万物无以易此。前之所欣,
所过者化已不可追纪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则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奋笔乘兴而为之记且谂同游者发一噱。(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呼马戒车 戒:准备 |
B.建瓴千万丈 建:倾倒 |
C.使人候“六月雪”可进与否 候:等候 |
D.一欣一戚 戚:悲伤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坐而面上游 到则披草而坐 |
B.围棋以待之 以五十步笑百步 |
C.乃不知一览东西二三里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而动心于俯仰之间哉 于其身也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传统的思路是先写景,后言志抒情,这篇文章也不例外。文章首段用简练的文笔,介绍了江流的位置及文山最高处,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为下文描写大水作铺垫。 |
B.文章第二段开头,作者笔锋一转,追述了自己罢官归来,每日徜徉于家乡山水之间已达两年之久,看似闲适,实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及忧国忧民之心。 |
C.文章第二段主体部分,作者从听觉、视觉等角度,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大水奔腾澎湃的壮观景象,字里行间有一股豪迈之情。 |
D.最后一段,作者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了对王羲之“感物兴怀,一欣一戚”这一观点的高度赞赏,批评了“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观,并交代了写作此篇游记的目的和动机。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及松江亭,亭之对为洲,洲故垤然隆起。
⑵夫富贵贫贱,屈伸得丧,皆有足乐,盖于其心,而境不与焉。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所 过 者 化 已 不 可 追 纪 予 意 夫 后 之 所 欣 者 至 则 今 之 所 欣 者 又 忽 焉 忘 之 故 忽 起 奋 笔 乘 兴 而 为 之 记 且 谂 同 游 者 发 一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