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北宋
- + 南宋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作品开篇连用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这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同时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心中的惆怅。“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从作者抬头仰望之景过渡到低头俯视所见。 |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
闻雨[注]
陆游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只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诗人自罢归故乡,业已三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渊明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邈远。 |
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 |
D.尾联以叙事做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
闻科诏勉诸子
辛弃疾
秋举无多日,天书已十行。
绝编能自苦,下笔定成章。
不见三公后,空长七尺强。
明年吏部选,梅福①更仇香②。
[注]①梅福:西汉南昌县尉,后成隐士,敢于针砭时弊,直言不讳。②仇香:东汉官吏仇览的别名。他做王涣主簿,善用礼法严格要求自己;妻子儿女有过失,他就脱帽自责。【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得知朝廷发布关于科举考试的诏令后,为勉励儿子们而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们的期望。 |
B.第五六句从正面告诫儿子们,如果像“三公”之后的人那样不努力读书,也只能空有七尺之躯,对国家毫无用处。 |
C.第七句对儿子们寄予了厚望,祝愿儿子们在当年的考试中能顺利入选,第二年再去参加吏部的选拔考试。 |
D.最后一句希望儿子们在通过史部选拔后,要像汉代的梅福、仇香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做正直敢言的好官。 |
剑门关①
陆 游
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②。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
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注)①这首诗是乾道八年十一月诗人赴任成都途经剑门关时写的。②函秦:泛指长安一带。当时已经被金人占领。【小题1】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小题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的是六月里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
C.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与上一题中的《元夕》相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念奴娇·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
B.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由实到虚,令人浮想联翩。 |
C.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
D.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B.《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 |
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 |
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茸,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涛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濠,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及抛江过其下 过:经过 |
B.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
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
D.有碑载其事 载:记载 |
A.此山当时其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若入前为寺 |
C.得尽所历秒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D.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A.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 |
B.文章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时,由近及远,突出了其“峭拔秀丽”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
C.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对有关的传闻逸事、前人诗句信手拈来,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 |
D.作者从史料方面考订小孤山上的庙宇,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同时也使本文有了很高的文献价值。 |
(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2)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初归石湖
范成大[注]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呜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今属江苏)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
B.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
C.颈联第一句写诗人信步行走在石湖畔,因为路是旧时认识的,所以不必担心走错,照应了诗题中的“初归”二字。 |
D.颈联第二句写自己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