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 黄庭坚(1045-1105)
- 《豫章先生文集》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登快阁①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①快阁:地名,在江西太和县。黄庭坚时任知县。②痴儿:作者自比。
【小题1】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小题2】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注],请予赋诗二首(其一)
黄庭坚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注】黄庭坚的朋友郭明甫在颍尾建西斋,隐居读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起笔不写西斋之景,先说自己家境清贫,不得已做官为业,有抑扬转折之妙。 |
B.“意凛然”三字感情色彩浓郁,既含有对友人的敬重之情,又寓有反躬自问之意。 |
C.结句写自己最终与友人载酒泛舟于女郎台下,表达了和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心情。 |
D.从“闻说”到“想见”再到“安得”,诗意连贯,并列呈现,体现了构思的严谨细密。 |
【小题2】本诗的第二联意蕴丰富,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
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①
黄庭坚
霜须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酝觞②。
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③。
千秋风雨莺求友,万里云天雁断行。
别夜不眠听鼠啮,非关春茗搅枯肠。
【注】①此为诗人次韵其兄元明“觞”字韵诗。次韵,用原作的韵并且依照原韵的次序写诗填词。这首诗是诗人晚年贬谪宜阳时,写于送别来探望自己的元明的饯席上。②九酝:一种经过重酸的美酒。诗人在此处自注:“术者言吾兄弟皆寿八十。近得重酝法,甚妙。”③永思堂:同“明月湾”皆在诗人故乡双井,堂在先墓之侧,故以永思为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以喝酒祝福长寿作别,一反离别的愁苦,写出了诗人面对离别的超然之态。 |
B.三、四句借想象中故园的冷清和荒芜,抒写诗人难以返回故乡的感伤与无奈的心境。 |
C.五、六句实写莺鸟求友、雁阵断行的场景,虚写兄弟天各一方、相聚无期的孤单。 |
D.“千林风雨”“万里云天”既交代贬所地处偏远,又隐含对兄长归途艰险的担忧。 |
【小题2】本诗的尾联写离别与《雨霖铃》(寒蝉凄切)有相似之处,请加以分析。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蔡州平舆,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
②幽人:隐士,这里指品行高洁的人。
③青袍、堤草:低级官吏所穿之衣为“青袍”、古人常以青草之色喻青袍。
④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主客并提,第一句说当年李子先被委任吏曹的小官,因为诗人与李子先的境遇相同,所以,“幽人”不仅是为李子先高才而屈居下僚抱不平,也是为自己的遭遇抱不平。 |
B.首联第二句说自己也被任为小官,共同的人生遭遇,让主客心灵相通。“青袍”是点睛之笔,与“吏曹”同义,但用得很活,不显得重复。 |
C.领联诗以“春水”、“夜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味醇趣永,虚写“春水”、实写“夜月”,把自己的感情与对方的感情完全融合。 |
D.颈联感慨九方皋的罕见,运用设问的手法,措辞自然,语言直率意深,语气斩钉截铁,对仗十分工整,雕琢精细,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
【小题2】请赏析尾联的作用。
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起句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 |
B.诗句在散行中又参以当句相对,如首句之“山光”对“水光”,第三句之“清风”对“明月”,往复回环,摇曳生姿。 |
C.“并作南楼一片凉”,一个“凉”字道出凄凉之意,写出诗人登南城楼因想起往事,心生凄凉。 |
D.诗人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 |
【小题2】“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中的“清风明月无人管”化用了谁的什么名句?请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弈棋二首呈任惭(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②,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③月落不曾知。
【注释】①蜩(tiáo)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做枯树,手臂当做枯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潇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③参横:参星横斜,指夜深了。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
B.“碧落”指天空,这和白居易的《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
C.“尚可持”与“诚甘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
D.尾联以反问的形式表明了作者对自己把时间浪费在下棋上以致耽误公事的悔恨之情。 |
【小题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
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
D.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
【小题2】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①路
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②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③。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塞垣:边防城池。②戛(jiá)敲击,③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 |
B.“翩翩数骑闲猎”凸显出士兵策马轻驰、在暮色中享受舒适与和平的悠闲之态。 |
C.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以蓄势。 |
D.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忧愁也慢慢袭上心头。 |
E.词的上片主要是实写,突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为全词奠定基调。 |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已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 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小题1】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
B.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
C.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
D.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
A.也 | B.耳 | C.矣 | D.焉 |
【小题4】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
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
C.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
D.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为低级官吏所佩戴。
③湔祓:语出《战国策·楚策》,意为洗刷污浊,引申为荐拔。
④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用典故与对比,写了老友虽才华横溢,却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
B.“何意陆沈黄绶间”,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它是慨叹,也是责问,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何之情。 |
C.诗人一反律诗中间二联装点景物的传统,额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 |
D.本诗步步曲折,首联将高才与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颈联抒发了豪兴犹在、盛年不再的感慨,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 |
(2)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