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 黄庭坚(1045-1105)
- 《豫章先生文集》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小题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
黄庭坚①
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
B.“解征鞍”“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心境闲适。 |
D.诗人用陶渊明见督邮的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繁文缛节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满。 |
【小题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跋①子瞻和陶诗
【宋】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宰相,指章惇。③出处:指出任和退隐。
【小题1】这首诗的韵脚有几个?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小题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领联中的“细”字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跋①子瞻和陶诗
【宋】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宰相,指章惇。③出处:指出任和退隐。
【小题1】这首诗的韵脚有几个?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1 | B.4 | C.3 | D.2 |
A.首联不直书“章惇”之名而用“时宰”二字,含有宰相弄权、排斥同僚之深意。 |
B.颔联用寻常的动作“吃”与“和”,褒赞子瞻不以迁谪为意而泰然处之的品格。 |
C.颈联高度评价渊明、东坡的人品,借东坡“百世士”衬托陶渊明的千载遗风。 |
D.尾联以“虽”与“乃”二字呼应转折,着“风味”二字而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黄庭坚①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水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載知谁是,满眼蓬萵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绕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拟人、用典、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悟.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
黄庭坚①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家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水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載知谁是,满眼蓬萵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绕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由桃李盛开,联想到田野荒家里的逝者,表达作者浓浓的恩亲之情。这是典型的象征和拟人手法。 |
B.颔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春雷惊醒万物,春雨滋润草木,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明作者很快从思亲之痛中解脱出来。 |
C.颈联把齐人乞祭余食而骄其妾妇的丑陋,和志士介子推甘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出山为官的高洁。对比写来,其情自现。 |
D.尾联指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化为杂草丛生的坟墓里的一杯土,运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 |
【小题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落日塞垣①路,风劲戛②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③。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塞垣:边防城池。②戛(jiá)敲击。③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上片主要是实写,凸现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飒爽英姿,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水调歌头
黄庭坚
落日塞垣①路,风劲戛②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③。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①塞垣:边防城池。②戛(jiá)敲击。③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描绘了边塞景象,意境苍凉。 |
B.几位士兵带着弓箭,策马奔驰,以打猎掩人耳目,在暮色中进军黑山头。 |
C.诗人着意勾勒平沙千里中的“雕弓白羽”“骏骅骝”,为此后的抒情蓄势。 |
D.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汉代王昭君的故事,忧愁袭上心头。 |
【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1]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2]痴儿:作者自指。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分析其表达作用。
(2)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释[1] 快阁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太和令时。 [2]痴儿:作者自指。
(1)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分析其表达作用。
(2)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尾联写“归船”“白鸥”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清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妄妇,士②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乐景,抒哀情。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
B.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前一句写动物的活动,后一句写植物的生长。 |
C.“人乞祭余骄妾妇”是用典,典故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写出了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 |
D.“士甘焚死不公侯”也是用典,讲的是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坚贞气节,“清明”中祭奠死者不生火煮食的习俗就由此而来。 |
E.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没有人能分辨得清楚。尾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死贤愚的极端的消极态度,认为人活着贤愚无所谓。 |
(题文)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①
黄庭坚
杨君清渭水,自流浊泾中。
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②。
男儿生世间,笔端吐白虹。
何事与秋萤,争光蒲苇丛。
(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贬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时所收的学生。元符三年(1100)十二月,黄庭坚奉召东归,杨明叔写了十首诗送别。黄庭坚也步杨诗原韵,和诗十首回赠。杨当时正式“求泸州而不可得”之时。②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陈登传》中记载,陈登因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被刘备称许“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小题1】(小题1)概括这首诗中杨明叔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诗句,与诗作尾联中“秋萤”所运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小题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次韵杨明叔见饯(其二)①
黄庭坚
杨君清渭水,自流浊泾中。
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②。
男儿生世间,笔端吐白虹。
何事与秋萤,争光蒲苇丛。
(注)①杨明叔是黄庭坚贬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时所收的学生。元符三年(1100)十二月,黄庭坚奉召东归,杨明叔写了十首诗送别。黄庭坚也步杨诗原韵,和诗十首回赠。杨当时正式“求泸州而不可得”之时。②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志·陈登传》中记载,陈登因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被刘备称许“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小题1】(小题1)概括这首诗中杨明叔的人物形象特点。
【小题2】(小题2)下列诗句,与诗作尾联中“秋萤”所运用的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B.青灯风雪夜,黄卷圣贤心。(黄庚《夜坐读书》) |
C.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
D.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杜甫《奉赠严八阁老》) |
阅读下面这首词作,完成后面各题。
【小题2】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③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蜩,蝉的总名;蜩甲,蝉脱落的外壳。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照围棋规则,假若有了两个“眼”,就可称作“活棋”,“活棋”是永远不可能被提掉的棋。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急可知。③参:参星。二十八宿之一。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
B.“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
C.“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
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
E.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E. 尾联以景结情,作者看到眼前的“归船”“白鸥”,想到人生羁绊、为官艰辛,真心希望自己早日脱离官场,回到家乡。
【小题2】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
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 |
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
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匀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
【小题2】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小题2】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水调歌头①•游览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②,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⑤。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①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②瑶草:仙草。③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④金徽:瑶琴。⑤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
B.“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澄净,幽静脱俗。 |
C.“我欲穿花寻路”三句是实写,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望有更美的发现。 |
D.“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
E.“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