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 黄庭坚(1045-1105)
- 《豫章先生文集》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①,请予赋诗二首(其一)
黄庭坚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注)①黄庭坚的朋友郭明甫在颍尾建西斋,隐居读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的第二联意蕴丰富,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①,请予赋诗二首(其一)
黄庭坚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注)①黄庭坚的朋友郭明甫在颍尾建西斋,隐居读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起笔不写西斋之景,先说自己家境清贫,不得已做官为业,有抑扬转折之妙。 |
B.“意凛然”三字感情色彩浓郁,既含有对友人的敬重之情,又寓有反躬自问之意。 |
C.结句写自己最终与友人载酒泛舟于女郎台下,表达了和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心情。 |
D.从“闻说”到“想见”再到“安得”,诗意连贯,层层递进,体现了构思的严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1)
(宋·黄庭坚)
瑶(2)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3)。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1)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官时期。(2)瑶草:仙草。(3)金徽:瑶琴。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E. 这首词是作者春天记游之作,开篇“瑶草一何碧”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赞美春天的瑶草像碧玉一般可爱。
【小题3】【小题4】分析这首词下阕有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水调歌头·游览(1)
(宋·黄庭坚)
瑶(2)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3)。谪仙何处?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1)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官时期。(2)瑶草:仙草。(3)金徽:瑶琴。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词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春入武陵溪”,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这一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后两句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
B.“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穿过了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 |
C.“红露湿人衣”一句,黄庭坚化用王维的诗句,只把“空翠湿人衣”中的“空翠”换成“红露”,可谓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
D.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没有一点尘俗气,其实是构筑了一个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
【小题3】【小题4】分析这首词下阕有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跋①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③出处:指出仕和退隐。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颔联中的“细”字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跋①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③出处:指出仕和退隐。
【小题1】(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不用“章悖”之名而用“时宰”二字,含有宰相弄权、排斥同僚指深意。 |
B.颔联用寻常的动作“吃”与“和”,褒赞子瞻不以迁谪为意而泰然处之的品格。 |
C.颈联高度评价渊明、东坡的人品,借东坡“百世士”衬托渊明的千载遗风。 |
D.尾联以“虽”与“乃”二字呼应转折,着“风味”二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来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来安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选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 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称为 (文学流派)的“一祖三宗”。
【小题3】根据文段内容,概括作者对文学创作问题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南朝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用“一目”指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规则,围棋有两“眼”才能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E. 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间的不满。
【小题2】作者如何刻画下棋者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南朝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用“一目”指弈者处于不利之局,按规则,围棋有两“眼”才能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
B.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内容。 |
C.“碧落”的意思是天空,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
D.“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了不利形势。 |
【小题2】作者如何刻画下棋者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水仙花
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①一枝。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醿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篸:同“簪”。②水沉:沉香木。③酴醿(túmí):花名,色白味香。
(1)这两首诗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共同特征?
(2)这两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水仙花
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①一枝。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②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醿③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篸:同“簪”。②水沉:沉香木。③酴醿(túmí):花名,色白味香。
(1)这两首诗突出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共同特征?
(2)这两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
赠黔南贾使君①
黄庭坚
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
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
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
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
(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年少得志,功成名就。 |
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斌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 |
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 |
D.第四句背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 |
E.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 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
黄庭坚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 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 |
B.颈联“尚可持”与“诚堪死’’构成转折,富有理趣,与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
C.尾联以风趣之笔,以反问作结,表达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沉迷于下棋,连星沉月落也忘却了的暗讽。 |
D.诗歌重点描述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及心理,而没有详细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
古代诗歌阅读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②,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作者是江西修水人,地属江南。此词写于作者因写《承天院落》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被贬西南边陲的宜州所作。②《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全词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②,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作者是江西修水人,地属江南。此词写于作者因写《承天院落》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被贬西南边陲的宜州所作。②《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破知春近”不仅写江南梅花多于冬末春初开放,意味春天来临之意,更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阻隔“江南”与我的联系。 |
B.“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一句十分精妙,这两句主要是描摹眼前情景,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梅花的姿容。 |
C.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待放,接着写晚风中传来的梅花幽香,最后写美好早晨开满枝头。由“破梅”到“得梅”再到“开遍”,层次十分清晰。 |
D.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诗人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致;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脊令:鸟名,即鹡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小题2】本诗的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脊令:鸟名,即鹡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兄弟二人分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全诗感情深笃,首联即侧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 |
B.颔联诗人抒发了自己报复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悟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
C.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回程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 |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他善用典故,经过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真所谓“水中着盐,食而方知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