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 王安石(1021-1086)
- 《桂枝香》
- 《泊船瓜洲》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 卒:最终 |
B.有穴窈然 窈:深远幽暗 |
C.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
D.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
A.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
B.①褒之庐冢也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
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D.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看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情况 |
A.夫晋,何厌之有? | B.而又何羡乎? |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而今安在哉? |
A.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是需要有坚定的志向。 |
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⑵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次韵唐公①三首•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
(注)①唐公:张瑰的字,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便辞官归乡。【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
B.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
C.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不胜高处寒却依然积极入仕。 |
D.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多用典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 |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王某”代王安石。 |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对于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而感到非常惋惜。 |
B.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的统一,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
C.作者认为只要尽“志”,即使不能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
D.平坦的、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句子 | 内容 |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