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 棠
(宋)崔 鶠
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面对第4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段与第1自然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B.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C.“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传,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D.针对社会上以讹传讹的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抽象到具体,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红梅

宋 王安石

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①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

东阁②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③疑。惟有青枝不似。

(注)①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②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③杏花:一种春花,枝直。
【小题1】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
【小题2】请鉴赏“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的艺术手法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课文3~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以近,游者众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集中抒发了作者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与体会。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思想意识之所在。
B.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等,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
C.在“志”“力”“物”这三个条件中,“物”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
D.作者由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定林①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

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

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小题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小题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B.作者从“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
C.作者认为要到达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坚定的志向)、力(不断的艰苦努力)、物(一定的物质条件)。而这三者中,“志”最重要。
D.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借以批评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注)①平甫:王安国的字,安国为安石长弟。②指镇江的金山寺。③西兴: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范蠡曾筑城于此,吴越曾在此鏖战。④扶桑:古代神话中海外的大树,又传说为东方海中的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句起笔横空而来,句中“天末”、“海门”、“横”等词营造了宏阔的画面。
B.第二句视线拉近,描写眼前景物,以“沙岸”与“西兴”相比,大大丰富了诗意。
C.第三、四句写夜色中金山的所见所闻,作者在描写中极力表现了市井夜景的凄凉。
D.前六句诗,作者以时间为序,写了由黄昏到初夜再到深夜的过程,章法井然有序。
E. 第七、八句运用典故,含蓄抒发了诗人决意抛弃世间一切、遨游于神仙世界的出世想法。
【小题2】这首诗中间两联写景颇为精妙,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分析华山名字的由来,为下面作者的思考议论做铺垫。
B.文章按照游踪顺序从远到近,从外到内地介绍了褒禅山的景观。
C.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进行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表示惋惜。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在对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也不重在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1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结论。
C.文章第2段末尾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3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有有力(不断地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达到。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跟以前所学的游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当前题号:10 | 题型:其他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