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作者的思考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1-04 09:2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②东府:位于金陵城中,曾是东晋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③黍离麦秀: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时,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慨愤而作《黍离》《麦秀》。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题目中的“怀古”表明了诗歌的题材,“金陵”是地名,又称建康、江宁、石头城,是六朝古都,今指南京。
B.前诗中间二联,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但都集中反应了秋天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C.后诗颈联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前朝旧事,当年府第如今只剩几间佛寺,后庭遗曲余唱未休,让人感怀不已。
D.方虚谷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两首诗都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顺序结构全诗的。
【小题2】两首诗同为金陵怀古,抒情方式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①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②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③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 原:推究
C.御史又劾府宰相指 希:迎合
D.未尝听人请    属:通“嘱”,嘱托,请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2) 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3)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小题4】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节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D.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B.华山之阳,华山的北面,古代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阴。
C.安国平父,“安国”是名,“平父”是字,其中“平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綴于表字后面。
D.至和元年,宋仁宗即位第一年,这里用的是帝王纪年法,即按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山的命名是有缘由的。因为唐代慧褒禅师当初在山脚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B.人要寻游险洞需强大意志。所以进到华山洞后洞的人不足前洞人数的十分之一,来此题记的人就更少了。
C.人想到达理想境地需要多方条件。到达理想的境地需要具备志.力与物这三个条件,三者之中“志"最重要,尽志的人可以不后悔。
D.求学的人要深思慎取。做学问要深入思考.整理和研究古籍时,要审慎地鉴别其真伪,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