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 王安石(1021-1086)
- 《桂枝香》
- 《泊船瓜洲》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1)于
于反复不宜卤莽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授之于有司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2)为
不为侵官
为天下理财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未能助上大有为
(3)以
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授之于有司
以兴利除弊
土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谢)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题目: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1)必浚其泉源
(2)而况于明哲乎
(3)永保无疆之休
(4)虽董之以严刑
(5)其可忽乎
(6)则思谦冲而自牧
(7)则思身以黜恶
(8)简能而任之
(9)鸣琴垂拱
(10)代下司职
(11)亏无为之大道哉
(12)能克终者盖寡
(1)故略上报
(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辟邪说,难壬人
(5)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非某之所敢知
(7)冀君实或见恕也
(8)胥怨者民也
(9)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10)以致天下怨谤也
(1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恤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
(2)度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宁信度,无自信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3)操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操童子业,久不售
大王来何操
(4)厚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宽厚而爱人
刀刃者无厚
故略上报 (_______)
于反复不宜卤莽 (_______)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_____)
以致天下怨谤也 (______)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刷,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日:“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作文粗道其行 粗略 |
B.见谓有党 偏袒 |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 顾惜 |
D.如不循其情而诛焉 谴责 |
A.亲友惴畏焉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B.岂不得为贤者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
C.则无之焉而不谤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D.如惑于众人 故燕王欲结于君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段缝的一封书信,当时有人传曾巩与其兄不和,作者劝段缝不要轻信人言,人云亦云。 |
B.作者肯定曾巩的文章和议论水平,同时也认为他是个遵守孝道的人。 |
C.作者认为天下贤者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主要是因为贤人自有操守,不愿与愚者同流。 |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既表达了作者对曾巩的信任,同时引用孔孟的话表明观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被外界迷惑。 |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煞,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漫灭 文:碑文 | B.盖音谬也 谬:错误 |
C.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 D.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
①距其院东五里 ②既其出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四人拥火以入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已达到十分之一。 |
B.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
C.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
D.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
A.选文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山名由来写起到考证山名结束。 |
B.选文第二段既详写前洞的景色,又着重写游后洞的过程。 |
C.作者在领略后洞奇景时,因听了别人的话从洞中退出来。 |
D.作者没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