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环绕,盘伏。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人”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 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小题2】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5-15 11:5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褒蝉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常之观 观:观察
B.盖音谬也 谬:错误
C.夫夷以近 夷:平坦
D.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独:唯独,只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险远    ②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然力足以至焉     ②于是余有叹
C.①古人观于天地    ②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①孰能讥之乎 ②而余亦悔随之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有泉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C.后世之其传而莫能名者D.常在于险远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A.非常之观
B.于是余有叹焉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褒之庐冢
【小题5】对第三段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6】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