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春秋
- 战国
- 西汉
- 东汉
- 三国
- 西晋
- 东晋
-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十国
- + 北宋
- 柳永(约971-1053)
- 范仲淹(989-1052)
- 张先(990-1078)
- 晏殊(991-1055)
- 宋祁(998-1061)
- 欧阳修(1007-1072)
- 苏洵(1009-1066)
- 周敦颐(1017-1073)
- 司马光(1019-1086)
- 王安石(1021-1086)
- 沈括(1031-1095)
- 苏轼(1037-1101)
- 苏辙(1039-1112)
- 晏几道(约1040-约1112)
- 黄庭坚(1045-1105)
- 秦观(1049-1100)
- 贺铸(1052-1125)
- 周邦彦(1056-1121)
- 李清照(1084-1155)
- 薛居正
- 南宋
- 元
- 明
- 其他明代作家
- 近代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刚说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美好 |
B.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 佞:巧言 |
C.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鞠:审问 |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鄙:鄙视 |
A.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州守王奇与蛮战死 遂去,不复与言 |
D.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因生性刚直,并未领王安石的情,最终不肯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
D.本文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写法,叙事时善于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形象个性鲜明;议论时多引用儒家经典阐发事理,事理清晰明了。 |
(1)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2)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其先居新城。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它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举进士。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垂拱初,后方谋开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子昂多病,居职不乐,会武攸宜讨契丹,高里幕府,表子昂参谋,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谏曰“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屯之境上,朱亥发之变,良可惧也。王能听愚计,分麾下万人为前驱,契丹小丑,指日可擒。”攸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署军曹。子昂知不合,不复言。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導其略,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子昂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与陆余庆、王无竟、房融、卢率之、卢藏用、赵元最厚。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二・陈子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
B.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
C.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
D.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
A.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
B.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宫,西汉即有此称。 |
C.麟台,唐代官署名,即秘书省,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
D.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也借指将帅。 |
A.陈子昂家财豪富,遭到县官残害。他家非常富有;曾在灾荒时拿出粟米来救济乡亲;他在家为父亲守孝时,县官听说他家富有,便要害他。 |
B.陈子昂少年游荡,后来刻苦攻读。他年轻时崇尚气派果敢,射猎赌博无拘无束,后来进乡校后感到后悔,便刻苦努力读书,文明元年考中进士。 |
C.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武后打算进袭吐蕃时,他呈递奏章劝阻,未被采纳;武攸宜征讨契丹时,他出谋划策,也未被采纳。 |
D.陈子昂文采出众,倡导雅正文风。他曾作《感遇诗》三十八章,被王适誉为“海内文宗”;他面对当时世人崇尚的徐、庾文风,提倡风雅正道。 |
(1)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
(2)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正襟危坐
③下江陵
④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倚歌而和之 |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C.固一世之雄也 |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4】从情感的角度看,第①段写___,第②段写____。
【小题5】选文部分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庆宫春》
周邦彦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写游子在愁云笼罩的阴寒天,跨过山冈,越过原野,在崎岖小路上跋涉,经过漫长旅途,总算在偏僻的荒原上看到一座孤城。 |
B.“动人一片秋声”,“秋声”,当指鸦啼、雁唳和风吹之声,与“一片”相连,则是为了与开头所描写的广漠原野相照应。 |
C.“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此三句转入叙事,写作者精疲力竭之时,在沉沉暮霭中抬头远望,透过薄薄的云雾,看到空中的点点星光。一扫先前消沉伤感,而欣喜之情涌上心头。 |
D.“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是说在众多乐伎中词人独爱一位吹笙美人。“娇凤”言其小,又言其美,同时又兼指她演奏出来的那悠扬动人的、如同凤鸣一般的笙乐。“夜深簧暖笙清”一句,写美人演奏的乐声之清越。 |
A.“路回渐转孤城。”“渐”字有韵味,既表示原野广阔、路途遥远曲折,又能透露行人旅客那焦灼期待的心情。 |
B.“惊风驱雁”四字,最见精彩。用“惊”字形容秋风,除了说它猛烈之外,还能使人感到节序变换之迅速,从而产生一种仓皇无措之感;说鸿雁是被秋风驱赶而南飞,亦有比喻人生之路上常为世事所驱遣而不由自主之意。 |
C.“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写作者在天地间行走,江湖上飘零,风尘仆仆,憔瘁不堪,一到黄昏,离愁别恨愈加浓重。这几句,写得波澜起伏,情深意切。 |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歌女的姿容与乐声,形声兼备,丰满鲜活,表现了萌发于作者与歌女之间的爱情,读之令人柔肠百转,感慨不已。而“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离愁别绪之深重。 |
游西湖
苏 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平民。【小题1】高中阶段学过苏辙的散文名篇是《 》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笔带过十年的生活。“湖上重游”点题。 |
B.颈联抒发了没有志趣相同的人的孤独之感。 |
C.尾联“归去”句主要抒发出一种愤慨之情。 |
D.这首诗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苏辙晚年的生活。 |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小题1】上文选自《资治通鉴》,与《左传》同属 体史书。【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词。
(1)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_____________)
(2)自以能不及孙膑(_____________)
(3)齐使者窃载与之齐(_____________)
(4)所利不能药其所伤(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以法断其两足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
B.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 昭王南征而不复 |
C.田忌欲引兵之赵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
D.君其问诸水滨 宫之奇以其族行 |
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小题5】许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 就出自本文中历史时间, 出自《庖丁解牛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
(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A.互相 | B.掌管 |
C.辅助 | D.察看 |
(2)其孰能讥之乎( )
A.难道 | B.这 |
C.谁 | D.他们 |
A.而余亦悔其随之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6】分析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特色
甲:《训俭示康》
①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1]’;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2]’。”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②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③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节)
乙:《司马光传》
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小题1】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___体的通史。【小题2】选择适当的虚词填入第①段的[1]、[2]处:[1]_________;[2]__________。
焉 矣 乎 耳 也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_______________(2)公叔文子享卫灵公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第①段划线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人中有志于探求真理却羞耻于穿鄙陋衣服吃粗陋食物的人。 |
B.那些有志于探求真理却羞耻于穿鄙陋衣服吃粗陋食物的读书人。 |
C.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穿鄙陋衣服和吃粗陋食物为羞耻的读书人。 |
D.读书人中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穿鄙陋衣服吃粗陋食物为耻的人。 |
【小题6】甲文运用了大量的例证,事例繁多却不嫌重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②、③段中举例论证的妙处。
满江红
(宋)周邦彦
昼日移阴,揽衣起、春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①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
(注)①忺(xiān):不喜欢,不想之意。
【小题1】此作品属于下列哪类?( )
A.小令 | B.单调 | C.中调 | D.长调 |
A.周邦彦采用声情激壮的《满江红》调,既是他“以健笔写柔情”的特技,在抒情气势上也显出了紧健充畅的特点。 |
B.“绿云撩乱”一句,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蝶粉蜂黄”指女子面部所施的脂粉。 |
C.下阕中的“芳草连天迷远望”一句和柳永的《八声甘州》中的“想佳人妆楼颙(抬头)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在手法上有相似之处。 |
D.尾句“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人扑”,以朴厚的情语作结,将全篇的抒情推向了高潮。 |
(1)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2)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
(3)缜又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
(4)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
(5)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刺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耶!”
《资治通鉴》
【小题1】本文的编撰者是 ,第(1)段中“江左”指的是 。【小题2】赏析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概括第(3)段范缜的观点。(用自己的话)
【小题4】下列对第(4)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琰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 B.王琰借不孝来批驳范缜。 |
C.范缜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 D.范缜认为王琰不敬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