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刚说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美好
B.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    佞:巧言
C.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鞠:审问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鄙:鄙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州守王奇与蛮战死     遂去,不复与言
D.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因生性刚直,并未领王安石的情,最终不肯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本文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写法,叙事时善于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形象个性鲜明;议论时多引用儒家经典阐发事理,事理清晰明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2)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0:1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浣溪沙•忆旧①
苏轼
长记鸣琴子贱②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③终不避桐乡。
注:①此词别本有小序云:“赠陈海州。陈尝为眉令,有声。”苏轼,眉州眉山人。
②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效果。③西汉中叶时人朱邑,字仲卿,在桐乡为官,深受人民爱戴,病重时,嘱咐其子将其葬于桐乡。
【小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上阕运用“鸣琴而治”的典故,借宓子贱为官时,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 的效果来赞美陈海州治理眉州有方。
B.下阕借用“朱邑归葬桐乡”的典故表达陈海州得眉山百姓的爱戴,抒发了苏轼对曾经任家乡父母官的陈海州的一片感激之情。
C.“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两句借景抒情,写出昔日绿柳垂杨环绕朱漆厅堂,现在却被秋霜覆盖的萧索情景,表达了作者世事变迁之感。
D.“聚散交游如梦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生聚散浮沉如同梦境一般,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E. 全词没有直接写陈海州的政绩,但通过两个典故展现了出来,同时蕴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希望能够像陈海州一样有所作为。
【小题2】有人评价此词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题。(12分)
稼说送张琥 苏轼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小题1】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小题2】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小题4】(小题4)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小题5】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