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行香子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
【小题1】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转换的过渡句。
上阕: 下阕:
【小题2】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3-03-13 11:3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②障泥:马鞯,垂于马腹两侧以挡尘土。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这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B.“障泥未解玉骢骄”一句中,“玉骢”即如玉的马。这一句描写马要越过河去的动态,窦则是为了衬托苏轼被美景所迷而不愿离开的静态。
C.“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出了月下芳草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D.“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中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一声春晓”表现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E.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小题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大抵B.于是法而不任人 任用
C.故名城,杀豪杰 毁坏D.以为爵禄不能尽天下士   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此四者共之 客亦知夫水月乎
B.先王俗设法 相如持璧却立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客养之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萧、曹政,莫之禁也 国以礼,其言不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六国争相养士这是它们没有立即灭亡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的人,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B.文章通过大量事例以及反问句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语句整散结合,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文章善用对比,既有六国和秦对游士态度的对比,也有游士在失职前后对社会影响的对比,从而指出游士没有尽到责任是社会动荡的原因。
D.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2)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今者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②临皋,亭名。③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坂,斜坡,山坡。④登虬(qiú)龙,虬,龙的一种,游于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之丛林。⑤羽衣翩(piān)仙,穿着用鸟羽所制的衣服, 轻快飘逸。翩仙,一作“蹁(pián) 跹(xiān)”。⑥俛(fǔ),同“俯”。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霜露降,木叶尽脱   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B.今者暮攀   儿已禄相
C.栖鹘之巢   正襟坐而问客曰
D.有孤鹤,横江东来   而吾与子之所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将归临皋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斯文
B.①于是携酒鱼。 ②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C.①凛其不可留也 ②飘飘如遗世独立
D.①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悟言一室之内
B.履巉岩,披蒙茸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长乐王回深父
【小题4】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B.列坐(于)其次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D.(鹘)划然长啸
【小题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C.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D.呜呼噫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小题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中国古代一种文体,兴盛于唐宋时期,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可入乐歌唱,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B.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体改革运动,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C.“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D.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达之士,把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称为“鹤鸣之士”。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一行人带着酒和鱼从雪堂出发来到赤壁,先是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履”、“披”、“踞”、“登”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作者欲一览冬夜赤壁景象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
D.文中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与世无争的豁达态度。
【小题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