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沈,太原晋阳人也。沈少孤,养于从叔司空昶,事昶如父。奉继母寡嫂以孝义称。好书,善属文。正元中,迁散骑常侍,典著作。与荀颛、阮籍共撰《魏书》。时魏高贵乡公好学有文才,引沈数于东堂讲宴属文,号沈为文籍先生。寻迁尚书,出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曰:“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自至镇日,未闻逆耳之言,岂未明虚心,故令言者有疑?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连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惠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若迭一至之言,说刺史得失,朝政宽猛,令刚柔得适者,给谷千斛。”沈探寻善政,案贾逵以来法制禁令,诸所施行,择善者而从之。又教曰:“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俗化陵迟,不可不革。苹俗之要,实在敦学。昔原伯鲁不悦学,闵马父知其必亡。将吏子弟,优闲家门,若不教之,必致游戏,伤毁风俗臭。”于是九郡之士,成悦道教,移风易俗。迁征虏将军,封博陵候。平蜀之役,吴人大出,声为救蜀,振荡边境。沈镇御有方,寇闻而退。武帝即王位,拜御史大夫。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祜等皆与沈谘谋焉。及帝受禅,以佐命之勋,统城外诸军事。封博陵郡公,目让不受,乃进爵为县公,封邑千八百户。帝方欲委以万机,泰始二年薨。帝素服举哀,谥曰元。
(节选自《晋书·王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B.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C.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D.其宣下属城及士庶/若能举遗逸于林薮/黜奸佞于州国/陈长吏之可否/说百姓之所患兴利/除害损益昭然者/给谷五百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在我国古代指堂房亲属,从叔指堂房叔父,即父亲的堂弟,类似的称谓还有从伯、从兄、从子等。
B.受禅本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接受旧朝皇帝让给的帝位。
C.封邑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所封的领地或食邑随爵位黜升而损益,也可以世袭。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古代天子死称崩,大夫死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沈恪守孝道。王沈年少丧父,由从叔司空王昶领养,侍奉王昶如同生父;他用心奉养继母寡嫂,因行孝重义而为人称道。
B.王沈富有文才。王沈曾与荀颉、阮籍共同编撰《魏书》;当时魏国的高贵乡公多次邀请王沈在东堂讲学宴饮写文章,并称他为文籍先生。
C.王沈备受重用。王沈一生备受恩宠,屡任要职;晋武帝加封他为博陵郡公,被他坚决推辞,后进爵为县公,并把朝廷政务托付于他。
D.王沈用兵有方。平蜀战役时,吴国人大举出兵,声称是援救蜀国,边境为之震动,王沈镇守防御有方,吴国人听说后就退兵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生不闻先王之教,而望政道日兴,不可得也。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2)沈以才望,显名当世,是以创业之事,羊枯等皆与沈谘谋焉。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旭。字次龙。临海章安人也。父访,吴南海太守。旭幼孤弱,儿童时勤于学。及长,立禄清修。不染流俗。乡曲推而爱之。郡将蒋秀嘉其名。请为功曹。秀居官贪秽,每不奉法,旭正色苦谏。秀既不纳。旭谢去,闭门讲习,养志而已。久,秀坐事被收,旭狼狈营送,秀慨然叹日:“任功重真人也,吾违其说言,以至此,复何言哉!”寻察孝廉,郎中,州都仍举为郡中王,固辞归家。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旭清贞洁素,学识通博。诏下州郡以礼发遣。旭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寻天下大乱,陈敏作逆、江东名毫并见羁繁,惟旭与贺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②元帝初镇江东,闲其名,召为参军,手书与旭,欲使必到,旭固辞以疾。后帝进位镇东大将军。复召之:反为左丞相。辟为祭酒,并不。中兴建,公车征,会遭母忧。于时司空王导启立学校。选天下明经之士,旭与会稽虞喜俱以隐学被召。事未行,会有王敦之难,寻而帝崩。事遂寝。明帝即位,又征拜给事中,旭称疾笃,经年不到,尚书以留除名,仆射荀崧议以为不可。太宁末。明帝复下语备礼征旭,始下帝崩。咸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廷谓宝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不行。

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三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郎中(__________)   (2)并不(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尚书以留(   )
A.迟延 B.考核 C.根据 D.计较
(2)事不行(   )
A.终于 B.竟然 C.最终 D.通“境”,境遇,遭遇
【小题3】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寻天下大乱,陈敏作逆、江东名毫并见羁繁,惟旭与贺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小题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1)久   (2)故声闻过情,君子耻
B.(1)以至此 (2)徘徊斗牛之间
C.(1)旭朝廷多故   (2)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1)始下帝崩 (2)墙往往
【小题5】第①段写了蒋秀的言行,其主要作用是
【小题6】依据第②段,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任旭的主要品质。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人也。父羡,字洪乔,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致其书者百余函,行次石头,皆投之水中,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其资性介立如此。

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子》《易经》。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或问浩曰:“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时人以为名言。

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司徒左长史。安西庾翼复请为司马。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于时拟之管、葛。王蒙、谢尚犹伺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庾翼贻浩书曰:“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恐不得百年无忧,亦朝夕而弊。足下少标令名,十余年间,位经内外,而欲潜居利贞,斯理难全。且夫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当超然独往,而不能谋始,大合声誉,极致名位,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而乃高谈《庄子》《老子》,说空终日,虽云谈道,实长华竞。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弃言非所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实之未定,弊风之未革也。”浩固辞不起。

(节选自《晋书·殷浩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B.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C.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D.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既身囚/胡虏凡明德/君子宁/可然乎而世/皆然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B.迁,调动官职,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右迁”为降职,如“右迁楚长史”“右迁廷尉平”。
C.司马,古代官名,殷商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
D.江左,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浩父亲性情孤高,京城人士托他带书信,他行至石头时,将所带书信尽投入水中,并说我殷洪乔不做送信的邮差。
B.殷浩与殷融都爱好玄理,殷浩为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
C.王蒙、谢尚认为殷浩不问世事,无法面对江东百姓,因此二人便一同去看望殷浩,知道了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
D.庾翼写信劝殷浩出仕就职,认为殷浩少负美名,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且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殷浩执意不出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2)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有武勇,而讷口,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逆,太守弓钦走滠口,伺与同辈合众讨之,不克,乃与钦奔武昌。后更率部党攻灭之。转骑部曲督。伺部曲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逆,逆顺有嫌,求别立县

其后陈敏作乱,陶侃时镇江夏,以伺能水战,晓作舟舰,乃遣作大舰,暑为左甄,据江口。摧破敏前锋。敏弟恢称荆州刺史,在武昌,侃率伺及诸军进讨,破之。时西阳夷贼抄掠江夏,太守杨珉每请督将议距贼之计,伺独不言。珉曰:“朱将军何以不言?”伺答曰:“诸人以舌击贼,伺惟以力耳。”珉又问:“将军前后击贼,何以每得胜邪?”伺曰:“两敌共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珉大笑。

永嘉中,石勒破江夏,伺与杨珉走夏口。及陶侃来戍夏口,伺依之,随侃讨杜弢,有殊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的射贼大帅数人,皆杀之。贼挽船上岸,于水边作阵。伺逐水上下以邀之,箭中其胫,气色不变。诸军寻至,贼渍,追击之,皆弃船投水,死者太半。贼夜还长沙,伺追蒲圻,不及而反。加威远将军。

建兴中,陈声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侃遣伺为督护讨声。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隆,伺外许之。及声去,伺乃遗劲勇要声弟斩之,潜军袭声。声正旦并出祭祀饮食,伺军入其门,方觉。声将阎晋、郑进皆死战,伺军人多伤,乃还营。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出降。

(节选自《晋书·朱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B.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C.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D.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古代行政区域,最早设置于战国时期,秦朝之前比“县”小,从秦朝起比“县”大。
B.士大夫,指有一定职位的官员,身份地位高并且备受尊崇。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C.刺史,职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最初设置时是为了监察郡县的官员,后用为一州长官的称谓。
D.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指置备供品对神佛或者祖先行礼,表示崇敬之情并祈求保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伺注重修为,转变性格。朱伺不善言辞,不识字,之前遇见人打招呼,只是作个揖报个姓名,担任将军之后,就变得十分谦恭。
B.朱伺能造战船,善于水战。陈敏作乱时,朱伺接受当时镇守江夏的陶侃的命令制造大战船,担任左翼,据守江口,击败了陈敏的先锋部队。
C.朱伺果断杀敌,勇猛无畏。夏口之战中,朱伺戴着铁面具,用弓弩射杀敌将,后来敌军在岸边布阵,朱伺继续击敌,被敌人的箭射中小腿也不退缩。
D.朱伺忍耐力强,善抓时机。在与敌作战时,朱伺会耐心地等待有利的机会,比如在讨伐陈声兄弟时,他不急于攻打,而是等待时机亲自斩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伺部曲以诸县附昌,惟本部唱义讨贼,逆顺有嫌,求别立县。
(2)声众虽少,伺容之不击,求遣弟诣侃降,伺外许之。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邈,东莞姑幕人也。邈姿性端雅,勤行励学,博涉多闻,以慎密自居。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者宗之。迁散骑常侍,犹处西省,前后十年,每被顾问,辄有献替,多所匡益,甚见宠待。迁中书侍郎,专掌纶诏,帝甚亲昵之。初,范宁与邈皆为帝所任使,共补朝廷之阙。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邈孤宦易危,而无敢排强族,乃为自安之计。会帝颇疏会稽王道子,邈欲和协之,因从容谏于帝,帝纳焉。邈尝谐东府,遇众宾沉湎,引满喧哗。道子曰:“君时有畅不?”

邈对曰:“邈陋巷书生,惟以节俭清修为畅耳。”道子以邈业尚道素,笑而不以为许也。道子将用为吏部郎,邈以波竞成俗,非己所能节制,苦辞乃止。时皇太子尚幼,帝甚钟心,文武之选皆一时之俊。以邈为前卫率,领本郡大中正,授太子经。帝谓邈曰:“虽未救以师礼相待,然不以博士相遇也。”邈虽在东宫,犹朝夕入见,参综朝政,修饰文诏,拾遗补阙,劬劳左右。帝嘉其谨密,方之于金、霍(注),有托重之意,将进显位,未及行而帝暴崩。邈莅官简惠,达于从政,论议精密,当时多谘禀之,触类辩释,问则有对。所注《谷梁传》,见重于时。隆安元年,遭父忧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选自《晋书·徐邈传》)

[注]金、霍:指金日䃅、霍光,汉武帝临终时的托孤重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B.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C.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D.少与乡人臧寿齐名/下帷读书/不游城邑/及孝武帝始览典籍/招延儒学之士/邈既东州儒素太傅/谢安举以应选/年四十四始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B.博士,我国古代学官名。古代常指在学术上精通一经或一艺、从事教学的官职。
C.《谷梁传》,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D.父忧,古代父亲去世的婉辞。我国古代有为去世的父亲或母亲守丧三年的传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邈学识十分渊博。他解释文义,撰正《五经》音训;注释的《谷梁传》,被当时的人们推重;人们请教他,他有问必答。
B.徐邈敢于向上进言。皇帝与会稽王道子关系紧张,徐邈就此事分别向皇帝和道子进言;道子因徐邈道德纯朴不认为他犯上。
C.徐邈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经常询问他事情,还让他专门掌管诏书;让他给太子讲授经书,后来准备把他提拔到显要的位置。
D.徐邈勤于国家大事。他做官宽大仁惠,通晓政务,在东宫时每天都入见皇帝,参与朝政,润饰诏书,拾遗补阙,辛劳工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宁才素高而措心正直,遂为王国宝所谗,出守远郡。
(2)邈先疾患,因哀毁增笃,不逾年而卒,年五十四,州里伤悼,识者悲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小题1】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B.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C.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D.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小题2】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厢:古代庙堂东侧的厢房。后泛指正房东侧的房屋。文中指正房东侧的房屋。
B.门生:原指转相传授学业者,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业者为门生。晋、南北朝时指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
C.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多用来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目的或介绍作者情况。序的种类很多,有诗序、书序、赠序等。“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D.《道德经》:又名《老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小题3】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感遗憾。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嵇含字君道。祖喜,徐州刺史。父蕃,太子舍人。含好学能属文。家在巩县亳丘,自号亳丘子,门曰归厚之门,室曰慎终之室。举秀才,除郎中。时弘农王粹以贵公子尚主,馆宇甚盛,图庄周于室,广集朝士,使含为之赞。含援笔为吊文,文不加点。其曰:“画真人于刻桷之室,载退士于进趣之堂,可谓托非其所,可吊不可赞也。”其辞曰:“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粹有愧色。齐王冏辟为征西参军,袭爵武昌乡侯。长沙王乂召为骠骑记室督、尚书郎。乂与成都王颖交战,颖军转盛,尚书郎旦出督战,夜还理事。含言于乂曰:“昔魏武每有军事,增置掾属。青龙二年,尚书令陈矫以有军务,亦奏增郎。今奸逆四逼,王路拥塞,倒悬之急,不复过此。但居曹理事,尚须增郎,况今都官中骑三曹昼出督战,夜还理事,一人两役,内外废乏。含谓今有十万人,都督各有主帅,推毂授绥,委付大将,不宜复令台僚杂与其间。”乂从之,乃增郎及令史。范阳王虓为征南将军,屯许昌,复以含为从事中郎。寻授振威将军、襄城太守。虓为刘乔所破,含奔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弘待以上宾之礼。含性通敏,好荐达才贤。属陈敏作乱,江、扬震荡,南越险远,而广州刺史王毅病卒,弘表含为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假节。未发,会弘卒,时或欲留含荆州。含性刚躁,素与弘司马郭劢有隙,劢疑含将为己害,夜掩杀之。时年四十四。怀帝即位,谥曰宪。

(节选自《晋书·嵇含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B.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C.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D.人伪俗季/真风既散/野无讼屈之声/朝有争宠之叹/上下相陵长/幼失贯/于是借玄虚以助溺/引道德以自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主,封建社会中男子与公主结婚叫“尚主”。“尚”有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
B.序,一种文体,文中的序是宴集序。宴集序一般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由一人所作,《兰亭集序》应属宴集序。
C.青龙,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领,表示兼任官职。表示兼职、代理的词语还有“陟”、“兼”、“判”、“署”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含品德崇高,不慕权贵。他家大门和内室分别名为归厚之门和慎终之室。曾应邀为弘农王粹的宅第写赞,未阿谀逢迎,对当时的风气予以辛辣的讽刺。
B.嵇含思路明晰,善进良言。任长沙王司马乂骠骑记室督、尚书郎时,援引史实和分析当时现实,成功劝服司马乂接受建议增设了郎官和令史。
C.嵇含通达机敏,多次受到重用。虽然生当乱世,各方相互讨伐不断,但他生性洞察事理,机警敏捷,具有较高的处事能力,深受重用。
D.嵇含推荐贤才,曾受下属连累。他喜好推荐贤才,但也曾有所识非人的经历,所推荐的陈敏发动了叛乱,他受到重大牵连,被刘弘上表降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虓为刘乔所破,含奔镇南将军刘弘于襄阳,弘待以上宾之礼。
(2)含性刚躁,素与弘司马郭劢有隙,劢疑含将为己害,夜掩杀之。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省略)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B.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C.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D.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B.李密的《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畅达。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任职授官很有讲究,用词不同,意义也可能不同。如“封”用于爵位,“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擢、右迁、升”是升官,“黜、罢、除”是降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祖母刘氏因为过度思念,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李密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摘自本文画线句子)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搞自《鸿门宴》)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沙。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晋书·李密传》节选)

[注]①醮:jiào古冠礼、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③虫沙: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门人之游夏 方:相比,和……齐等
B.后刘终,服,复以洗马征至洛   阕:事情结束
C.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出:出任、出仕
D.自失分怀怨 以:因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李密认为安乐公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安乐公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C.李密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与人写信袒露心迹,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于末章表明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官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2)《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李密令伯。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谯周:人名。③安乐公:刘禅。④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B.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C.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D.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在文中是指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相对。
B.字:又称为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C.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字之前或之后加一字予以区分,如降职称“左迁”。
D.服阕:指服丧期间。旧俗尊亲去世后,服阕时禁止娱乐、交际,以表示哀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何氏改嫁。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对祖母非常孝顺,精心照料,有时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B.侍奉祖母之暇,李密不忘学习,曾拜谯周为师。在蜀国担任郎官时曾多次出使吴国,能言善辩,受到吴人称赞。
C.李密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奉诏写诗,却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致使自己被罢免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②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