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王勃(650-675)
- 张若虚(约660-约720)
- 张九龄(678-740)
- 杨炯(650-692)
- 卢照邻(约635-约689)
- 骆宾王(约640-687)
- 贺知章(659-744)
- 王之涣(688-742)
- 孟浩然(689-740)
- 王昌龄(690-756)
- 王维(701-761)
- 李白(701-762)
- 高适(700-765)
- 崔颢(704-754)
- 杜甫(712-770)
- 岑参(715-770)
- 张志和(730-810)
- 韦应物(约737-791)
- 孟郊(751-814)
- 韩愈(768-824)
- 刘禹锡(772-842)
- 白居易(772-846)
- 柳宗元(773-819)
- 白行简(776-826)
- 元稹(779-831)
- 贾岛(779-843)
- 李贺(790-816)
- + 杜牧(803-853)
- 《赤壁》
- 《过华清宫绝句》
- 温庭筠(约812-866)
- 李商隐(813-858)
- 罗隐(833-909)
- 房玄龄等
- 姚思廉
- 李百药
- 令狐德棻等
- 魏征等
- 刘长卿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求文采、韵律。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
B.妃嫔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封建社会中,妃是帝王的正妻,等级比嫔、嫱高,而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
C.幸,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妃嫔受到皇帝的宠爱叫“得幸”。“剽掠其人”中“人”指民。唐避李世民的讳,称民为人。 |
D.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城郭泛指城市。封建社会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节选)
杜 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①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②
(注)①渔阳探使:《全唐诗》此句下注:“帝使中使辅璆琳探禄山反否,璆琳受禄山金,言禄山不反。”②《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起句中的“黄埃”指的是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象征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
B.诗人从“安史之乱”背景中摄取了“渔阳探使回”这一场景,将探使的狡黠揭示出来了。 |
C.第一首前两句表现了空间的转换,后两句则表现了时间上的变化,前后内容看似彼此独立,但两者之间却互为因果。 |
D.这两首诗均采用讽喻的手法,含蓄委婉地对唐明皇荒淫误国的历史事实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与揭露。 |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威阳 走:趋 |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子:儿子 |
C.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屋外贮积的谷仓 |
D.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这里指秦始皇 |
A.盘盘焉,困困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B.骊山北构而西折 不敢言而敢怒 |
C.奈何取之尽锱铢 杳不知其所之也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小题4】课文一二段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此诗作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有人评价这首诗“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齐安郡晚秋(注)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社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小题1】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
B.三、四两句直接抒发旅途的孤寂愁闷、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悲情感慨,凄婉动人。 |
C.“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
D.“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出来。 |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唐皇诸孙贺,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迳间,亦殊不能知之。
(选自杜牧《〈李贺集〉序》,有删改)
A.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
B.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
C.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
D.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今古未尝经道者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 |
B.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让 |
C.戍卒叫,函谷举 举:攻占 |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君子博学而日已参省乎已 |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月出于东山之上 |
D.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木受绳则直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
B.第二段的议论则透过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斥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最高统治者。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
C.作者写《阿房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写阿房宫被焚时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又流露出作者对秦朝的怜悯之情。 |
D.作者借秦王朝灭亡玄事,写秦朝覆灭的原因,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因不爱其民而“毕”其统治,秦国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么就不会迅速灭亡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指今人不要步秦人之后尘。 |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自贻
杜牧
杜陵①萧次君②,迁少去官频。
寂寞怜吾道,依稀似古人。
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
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
(注)①杜陵:西汉宣帝的陵墓,位于长安城东南的杜原上,因建于杜县而得名。②萧次君:《汉书》记載,萧育,字次君,为人刚直严猛,做官常被免职,很少升迁。【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写诗赠送给自己的。诗人需要写诗来自我宽慰,诗题透露出凄苦的味道。 |
B.本诗起笔即以刚直而屡遭贬官的萧次君自比,借其“迁少去官频”的遭遇,抒发自己对命运的感喟。 |
C.颈联写诗人遗憾自己没有彩绘般的锦绣前程作为内心追求,充斥身心的只有世俗的扰攘。 |
D.整首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尾联借物自喻,形象生动,一个“嫌”字凝聚了诸多的情感。 |